2025年9月26日晚,“烽火弦歌,山海回响”的音乐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上演,这是一次以音符为舟的音乐会,引领听众从冼星海《黄河》的抗战烽火启航,途经吕其明《红旗颂》的建设热潮,最终抵达梁皓一《海上蛟龙》描绘的强国强军新时代。
音乐会在吕其明的《红旗颂》中庄严启幕,当晚的演绎既有军旅般的凝练紧致,又不失典礼式的舒展豪迈。开篇小号吹响的经典“号角主题”,瞬间将听众带入那个红旗漫卷、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84岁高龄的钢琴大师殷承宗与广州交响乐团合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响起——这部诞生于1969年、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淬炼而成的鸿篇巨制,早已与殷承宗的名字紧紧相连。五十五载春秋,他携这部作品走遍世界。
当晚的演奏,堪称此作品的一次权威诠释。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殷承宗的触键力量与爆发力十足,密集的琶音与和弦,将船工与激流搏斗的惊心动魄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二乐章《黄河颂》里,他的演奏转而深沉内敛,旋律线条如黄河之水般绵长宽广,带着历史的沉思与对民族的礼赞,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情感的重量。
近年来,殷承宗对这一作品进行了一项关键修订——在末乐章《保卫黄河》的高潮处,引入唢呐奏响《东方红》的旋律。当乐队全奏达到情感的顶点,一声高亢嘹亮的唢呐破空而出。这一极具民族标识性的音色融入,不仅丰富了乐队的色彩,更在音乐语义上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这是殷承宗“洋为中用”艺术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一位老艺术家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的明证。正如殷承宗所言:“艺术永无止境,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虽已八十几岁,仍愿在思想的道路上求索前行。”
当晚的演奏,广州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黄屹的指挥下展现了极高的默契度与艺术水准。“三十年前我与广交演出过《黄河》,三十年后再聚首,广交水平大大提升,令人印象深刻。”殷承宗表示。
音乐会下半场,香港青年作曲家梁皓一的《海上蛟龙》交响组曲进行了世界首演。这部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作品,既展现了中国顶尖乐团推动原创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了大湾区新生代音乐家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作为曾为《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配乐的95后作曲家,梁皓一此番呈献的并非电影音乐的简单移植,广州交响乐团团长评价此作品是一次“纯粹的、深度的交响化再创作”。
黄屹与广交配合默契,对作品结构的把握既清晰敏锐,又独具洞察,将《海上蛟龙》交响组曲八个乐段的层次与脉络处理得如史诗般层层展开,既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丰富的戏剧性,音乐的推进自然而富有逻辑。乐团各声部之间配合默契,响应灵敏,既能在恢宏的全奏中迸发力量,也能在细腻的段落里保持凝练与克制。
第二乐段《海上蛟龙》中,铜管群奏铿锵坚定,节奏如刀锋般利落,成功勾勒出蛟龙突击队的英勇身姿。第五乐段《暗涌》,弹力球棒等特殊技法与弦乐的低吟、铜管的弱音交织缠绕,营造出深海潜行的紧张氛围。第七乐段《背水一战》更是将全曲的张力推至巅峰,打击乐与铜管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最终,在第八乐段中,乐团以辉煌的颂歌基调融入了深情的追忆,铜管的庄严旋律与弦乐的温暖光泽彼此交融,音乐在胜利的欢欣与深切的缅怀之间,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与超越。
广交团长陈擎认为,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责任与担当的体现。他指出:“我们鼓励创作,不依赖一时灵感,而是依靠系统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选题要精准,人选要恰当,演出呈现更要有计划、有章法。”
这种鼓励原创的理念,已融入广交的系统化机制。近年来,乐团通过委约创作、作品征集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青年音乐周等平台,持续扶持青年作曲家,为他们提供作品落地与舞台展示的机会。从《湾区畅想》《天穹之志:大湾华章》《追光》到《海上蛟龙》,一批批新作不仅丰富了中国交响乐的版图,更映照出大湾区文化的蓬勃生机。
陈擎表示:“广东素有敢为人先的传统,广交更要以精品创作为核心,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的目标,是让大湾区的文化风貌通过交响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丨记者 艾修煜
图丨李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