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剧评 | 《不眠日》:“五限流”循环,甩不开主角光环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詹锡伟 发表时间:2025-10-01 18: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詹锡伟  2025-10-01
“有限流”概念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剧体验,但在叙事上仍暴露出一些短板

近日,由刘璋牧执导,毕蔷编剧,白敬亭、文咏珊、宋洋领衔主演的悬疑剧《不眠日》播出。该剧讲述了警官丁奇(白敬亭 饰)利用其时间循环感知能力,不定期进入为期五次的循环周期,在重复的时空中破解谜案的故事。

剧集突破了时间循环的传统框架,创新性地设定了“五限流”模式:世界不定期陷入为期五次的限时循环,从0点至24点,唯有特定的时间循环感知者能保留完整记忆,而现实最终将以第五次循环的结果为准。这一“有限流”概念为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剧体验,但在叙事上仍暴露出一些短板。

在开篇的银行抢劫案中,剧集清晰地演示了“五限流”的规则。前四次循环里,丁奇阻止劫匪的行动接连失败,导致伤亡惨重,自身也屡遭不测。直到决定性的第五次循环,他凭借累积的预判,终于化解所有潜在危机,成功擒获劫匪并实现零伤亡。

可是,这一段落也在人物塑造上付出了代价。丁奇的主角光环过于耀眼,仅凭一句“你信不信我”就能让警队上下听从指挥。在激烈的枪战中,身着西装的他甚至能无视枪林弹雨,于半空中击毙主力枪手,而装备精良的特警反而沦为背景板。这种叙事模式不免落入“爽文”窠臼,过度依赖个人英雄主义,削弱了故事的写实感。

在追缉“乌贼”的核心案件中,剧集展现了设定更复杂的一面。丁奇利用循环迭代更新线索与布局,而对手中同样存在时间循环感知者,双方在每一次重启中博弈与反制。例如,第一次循环中爆炸的蛋糕虽在第二次循环被丁奇预判并解除,却又引出了神秘人叶坤。新的疑点不断涌现,又在下一次循环中被再度推翻。这种将科幻与刑侦融合的尝试,值得肯定。

然而,剧集的叙事逻辑存在一些断裂。例如,丁奇屡次能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说服上司;外卖员傅骏等配角塑造扁平,流于工具人;文咏珊饰演的安岚与丁奇的感情线也显得生硬,两人在烈火中拥吻等情节因缺乏铺垫而沦为刻意的煽情,即便置换为友情也无碍于主线。

不可否认,“五限流”的高概念设定是《不眠日》的亮点,但再新颖的框架也需要扎实的叙事来支撑。当主角光环过重、配角工具化、情感线悬浮时,概念的魅力便难以掩盖叙事上的不足。

剧集结局,所有人再度踏入新的循环,留下了关于宿命与选择的追问,观众期待的正是对概念扎实落地的呼唤。若有续作,唯有让“五限流”循环与人物的成长与弧光紧密融合,用丰富的细节填充创新的骨架,才能实现叙事逻辑与框架深度的双重突破。

文 | 记者 詹锡伟

编辑:赵亮晨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