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中,胡军饰演的抗联战士老山东对战友说:“只要俺老山东还剩一口气,就一定领着大家归队。”为了更贴近《归队》中东北抗联战士的真实形象,胡军减重37斤,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里实景拍摄,积雪没膝,寒风如刀。演员真实的体验源于导演臧溪川对全实景拍摄的坚持,“这部戏必须在东北拍,而且要拍出东北的四季,不然味儿不对”。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剧,《归队》摆脱概念化、说教式呈现,而是普通人用血肉书写的生命史诗。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极致追求,在最近播出的《浴血荣光》《我们的河山》中也能找到明显痕迹。毫无疑问,革命历史剧正在经历一场表达方式的深度变革。
平民视角唤起情感共鸣: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
革命历史剧的叙事焦点正在从英雄领袖转向普通人。《归队》聚焦东北抗联一支小队成员在战斗中失散后艰难归队的故事,聚焦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坚守。编剧高满堂坦言:“我坚持的创作原则就是‘小人物、大历史’。”剧中,老山东是闯关东而来的“寻找归队者”;福庆是老山东坚定的追随者;高云虎有过迷惘,但最终踏上归队之路。正如胡军所说,这些角色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用‘活生生的人’来形容更为准确”。
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也是近期革命历史剧一大突破。《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提出了“三个真实”原则:历史真实、战争真实和生活真实。他介绍:“这八年,不是每天都在打仗。”为此,剧组放弃特效,而是买下100亩地的麦子囤到仓库,等开拍时重新插回地里,只为真实还原山东夏收的场景。剧中,王雷饰演的庄埼风初到村里组织农民救国会,慷慨激昂地宣扬抗日,结果村民纷纷离场。“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跟你抗日?”这句大实话瞬间点醒了他,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如何深入表达历史人物?今天的革命历史剧更加注重挖掘历史背景下人物的情感世界。《浴血荣光》导演陈力说:“他们是有勇气、担当的革命者,但也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陈力在拍摄烈士牺牲戏份时深有感触:“每次拍这些角色的离去时,大家非常投入,眼泪是真切的。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理解角色后自然流淌的。我也会和演员一起流泪。”《归队》中,老山东回家见到媳妇和断了腿的儿子的那场戏尤为动人。胡军分析:“就在儿子开口叫‘爹’的那一刻,老山东特别想回头,但又不敢,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技术赋能更新历史叙事:寻找与当下精神对话
现代拍摄技术为提升革命历史剧的真实感创造了可能性。《我们的河山》中,导演毛卫宁采用一镜到底形式呈现渊子崖保卫战的重要场面。他还介绍,超高清技术能够精准控制高对比度光线场景,真实还原抗战时期沂蒙山区室内油灯照明光与室外强光的巨大光比。《浴血荣光》导演陈力则坚持以电影标准打磨电视剧:“我们力求在拍摄中做到极致,剪辑时一帧一帧地抠,音效、色度、画面质感等都要达到电影水平。”
为什么要用技术提升革命历史剧视觉呈现的真实感?毫无疑问,对历史真实的尊重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追求。为创作《归队》,高满堂早在2005年至2011年期间便去黑龙江采访了30多位抗联战士,后来又采访了第88国际旅的后人。《浴血荣光》剧组在福建闽西拍摄时,从盛夏拍到隆冬,一直延续到次年春天。陈力导演要求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始终保持步调,经历每一场艰难的拍摄,忠实还原历史质感。为此,陈力要求剧组在革命先驱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做到纯实景拍摄,“选景一定要有历史依据,有资料来源”。
这些作品能打动当代观众,是因为找到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我们的河山》主演王雷认为,庄埼风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在抗日根据地默默奉献的基层党员,而且党员的奉献精神延续至今。《归队》中“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的激昂台词,以及《我们的河山》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是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谁也不能抢占”的铿锵话语,都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胡军道出了这类作品的价值:“如果年轻观众看完剧后能被打动,主动去了解历史,更加尊重英雄,那我们这部戏就没白拍。”
《浴血荣光》《我们的河山》《归队》道破了近年来革命历史剧变化——只有回到历史现场,回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才能让今天的观众理解那段峥嵘岁月的力量与意义。历史终归是人民的历史,而当文艺作品真正关注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回到泥土与烟火之中时,历史才真正活了起来。
文 | 记者 龚卫锋
图 | 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