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电影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新作《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势刷新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影片延续了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所搭建的世界观架构,围绕四只无名小妖怪展开新叙事。它以平民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当代青年的普遍困境,在理想与现实的议题下,肯定普通人遵循内在驱动做出的价值选择,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具有启示性的精神指引。
《浪浪山小妖怪》将现代的价值观与生活经验注入《西游记》中,对传统故事进行当代表达。在浪浪山大王洞中,等级制度森严有序。以虎大王为首,其下是中层管理熊教头,最底层则是小猪妖、蛤蟆精这样的普通小妖。不同等级的小妖在地位、权力和待遇上有着天壤之别。大王洞之外,仙、佛的存在构建起了更为庞大的阶层架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既无家世,又无关系的小妖怪若想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获取上层垄断的资源是极为困难的。
巧妙的是,影片塑造的四只无名小妖怪恰似初入社会的各色青年,仍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着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愿意为了模糊的目标做出一个个大胆的选择。起初,他们的选择被社会构建的成功模板所裹挟。在这个社会里,“长生不老”是妖怪们的毕生追求,小猪妖便无意识地将此作为奋斗目标。最开始,小猪妖决定模仿大王洞的路线,即“抓唐僧、吃唐僧、实现长生不老”。了解到自身与唐僧师徒四人实力悬殊后,他快速地转而决定假扮唐僧四人去取经,试图通过成佛实现长生不老。这些选择本质上都是对世俗成功模式的盲目照搬,是不理智的也是脆弱的。当四小妖得知取经是为唐僧师徒四人量身定制的任务时,扮演的前提由此坍塌,他们瞬间分道扬镳。但这样的行为却又十分符合青年特质——冒险、勇于行动、不谨慎、不顾后果等,让人能够理解且共情。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是由于这段莽撞的取经之行,四只小妖怪逐渐完成了对取经人身份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使他们实现了精神层面的修行和自我觉醒,更使行为动因从本能欲望驱动到由内在驱动。
影片真正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四小妖在认清社会现实后,仍然坚守本心,以内在驱动做出伟大的选择。他们为了保护十个孩子,不顾一切地使用会损耗毕生修为的“合体术”与黄眉怪对决。与黄眉怪的大招相撞时,他们在漫长黑暗的云海隧道里冲锋。在这个过程中,衣物随之褪去,他们摆脱身外俗物,千变万化地前进。这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的写意画面,暗示四小妖已然到达“无相”之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时他们已经见到自己的佛性,获得一种解脱和觉悟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寻找或追求得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体悟和觉醒而显现的。
小猪妖的那句“我想要,活成我自己喜欢的样子”便是自我觉醒的宣言。在“想做”和“应该做”之间选择了“想做”,无疑是青年主体性的表达。这种选择,是对外界单一标准的勇敢突破,不再将世俗成功模板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和自我实现。虽然他们遵循内在驱动做出的选择并没有多么宏大的成就,但切实地拯救了具体的生命,履行了具体的承诺,创造了具体的记忆。在影片结尾,村民为四小妖搭起了小庙,香火贡品不断。世人供奉,已然成佛。四只小妖怪完成了从“妖”到“佛”的转变,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让无数青年能在观影过程中找到自己,并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找回那份纯粹与勇气。
作为动画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不仅聚焦于反映当代现实问题,同时以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生动展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迷茫挣扎、面对理想与现实差距时的无奈妥协,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坚韧姿态。这种贴近青年生活、反映青年心声的作品,无疑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寻找共鸣的空间,让无数青年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文 | 顾翊程(作者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戏剧影视系创新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