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影评 | 《南京照相馆》:胶片血色与民族伤痛的显影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5-08-15 17:4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5-08-15

影片对小人物群像的刻画入木三分。除馆内众人,馆外的伊藤秀夫与王广海同样耐人寻味。伊藤表面的温和懦弱,在凶残日军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军国主义驱使下重现家族“荣光”的必然。在血腥屠场之外,他能一次次心安理得地按下快门,在扭曲的“专业”精神下,将反人类罪行美化为个人的“战地勋章”与“血腥艺术”。最终,他以“朋友”姿态递出的两张通行证,成了阿昌和毓秀的催命符,彻底撕下伪善,露出狰狞。左宗棠曾言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强必盗寇,弱必卑伏”,伊藤正是此言的绝佳注脚。

翻译王广海则更为复杂,“汉奸”二字远不足以概括。他因通晓日语,城破之际为保家人性命选择附逆。他竭力配合日军拍摄砍头照与亲善照,却在阿昌遇险时暗中解围;目睹同胞惨遭屠戮时,他背身捂耳,含泪抽搐;抱起被日军摔死的婴儿时,他颤抖哽咽。这一切表明他并非全然麻木,内心挣扎未息,人性微光尚存。只是他认定日军必胜,这历史局限下的认知死死压制着他残存的人性,直至为保护林毓秀免遭凌辱,他奋起抗争。那仅存的人性——对同胞的悲悯与对正义的坚守——在最后一刻喷薄而出,他以死完成了自我救赎。

电影中,馆内众人在拍合照前,老金拉下了馆中的幕布: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杭州柳浪闻莺、武汉黄鹤楼……当这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之时,祖国河山沦丧的切肤之痛异常强烈,同仇敌忾成了片里片外的共情。而对于馆内这群普通人来说,他们手中仅有的“武器”,便是记录侵略者暴行的这一张张底片,于是他们开始了接力传递,将这些日军“炫耀武功”的定格瞬间,变成了审判战犯的罪证,正如这部电影的英文名称“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

十六年前的电影《南京!南京!》中,范伟饰演的唐先生在最后被日军处决之前,对日军军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晓得吗?我太太又怀孕了!”,而《南京照相馆》的最后,老金选择牺牲自己,将襁褓中的儿子托付给林毓秀,当日军的子弹射向老金时,林毓秀和老金儿子正好到达安全区,此时幸存两人的姓氏正好是“金林(陵)”。怀孕代表着新生与希望,而幸存的“金林”意味着他们本人的新生、也代表着南京的新生,亦是中华民族历经血色与伤痛之后的涅槃重生。两部电影的结尾,竟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或许是导演申奥对《南京!南京!》的致敬。

影片落幕,南京民众一张张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照片,与他们现实中悲惨的结局形成惨烈对比。这撕裂的鸿沟横亘在美好与残酷之间,将欢颜与血泪无情割裂,更令人痛感民族自强与和平的弥足珍贵。走出影院,湿润的眼眶望向街头:车水马龙,万家灯火,山河无恙。泪水几欲夺眶。“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更添一句肺腑之声:“若有战,召必回!”

文 | 李洽(广东潮州人,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潮州市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编辑:邵梓恒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