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院》探访孔子故里,开启中华文明“寻根”之旅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龚卫锋 发表时间:2025-08-08 19:3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龚卫锋  2025-08-08
探讨儒家文化的渊源,感受千年文脉的跳动

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今天20:30,由江苏卫视与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第六章,将来到孔子故里,打卡尼山书院,走进尼山圣境,拜谒曲阜孔庙,探讨儒家文化的渊源,感受千年文脉的跳动。台湾东华大学讲座教授林安梧、江苏卫视主持人李响、文化学者魏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自媒体博主蔡紫将结伴同行,共同开启一场中华文明的“寻根”之旅。

打卡尼山书院,聆听跨越时空的文明长歌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东尼山,因孔子出生于此而名扬海内外。尼山书院正位于风景秀丽的尼山东麓,是一所典型的“庙学合一、尊儒育人”的书院。千余年来,作为弘扬、传播儒家道统的重要载体,尼山书院虽历经战火硝烟、朝代更迭,却屡败屡建、保存至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认为,尼山书院虽没有涌现出代表性的名人,但却是元代多元文化交融的最有力印证。张帆表示:“在中国书院发展历史上,元朝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有四百多所书院。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王朝,能建这么多书院,体现了一种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共处的包容态度。”

对此,林安梧也深以为然,他表示:“元朝对汉文化是特别向往的,元朝的‘元’字,就出自《易经》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在嘉宾们看来,元朝时期,中华文明从未断层,反倒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走进尼山圣境,读懂“仁爱观”的深层内涵

节目中,嘉宾们还来到了尼山圣境,在儒家文化与现代景观艺术的融合中,沉浸式感知儒家文化的精髓。

走进尼山圣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72米的孔子像。位于尼山圣境内的大学堂,以儒家“五常”命名五厅,即仁、义、礼、智、信。嘉宾们在“仁厅”落座,探讨起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及其当代价值。

林安梧说:“仁这个字可以有很多解读,它其实讲的是人跟人之间真实的关怀和爱。推而扩充之,讲人与物、人与天地。所以,万物一体,都是一个爱字。”至于如何接近“仁爱”,林安梧以生活中一个很微不足道的细节举例:“譬如说这里我们摆个茶杯,如果放在旁边,你不忍心让它掉下去碎了,你把它放好,这就是关怀和爱。”

拜谒曲阜孔庙,以儒家思想回应时代之问

来到山东曲阜,自然要拜谒“天下第一庙”孔庙。这里被林安梧称作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无数读书人向往之地。作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庙的九进院落堪称“建筑史诗”。从金声玉振坊到大成殿,每一道门、每一块碑都诉说着后人的敬意。

节目中,嘉宾们表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推己及人”的至仁伦理、“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仁民爱物”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彰显着“多元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文内涵,蕴含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

林安梧说:“在我们的概念里,世界没有对立不能解的东西,仇必可和而解。只要承认彼此差异,然后相融,慢慢就能解开了。”李响则表示:“如果我们再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感悟,多一些在不同中寻找同,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和亲朋好友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和’。”

文 | 记者 龚卫锋
图 | 海报

编辑:詹锡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