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广东籍歌手揽佬凭借《大展鸿图》等作品,以302.2万的月听众数强势登顶Spotify更新的华语歌手榜单,力压长期盘踞榜首的周杰伦。过去一个月,该歌曲在TikTok上的播放量直逼30亿次。
《大展鸿图》能成为现象级的文化顶流,全靠一手绝了的音乐修辞操作,它让粤剧和流行文化从“火星撞地球”的battle现场,直接进化成“锁死”的共生CP。把传统和现代、地域特色和大众审美、中老年和Z世代的喜好全缝一块儿,直接整出一张谁看了都喊“真香”的音乐王炸拼图,更绝的是,它直接把粤剧和广府街头的烟火气打包成文化盲盒,送到全球网友面前。
【A】让粤剧与流行乐在节奏中共舞
“音乐修辞”简单点来说就是用音乐的元素更好地去表达。在《大展鸿图》中用“结构性融合”消解了粤剧与流行文化的次元壁。使用拼贴的手法通过“节奏基因重组”实现深度适配,使原本的戏腔与说唱互相融合。这种处理让老年听众能从熟悉的粤剧旋律中找到情感锚点,而年轻人则被鼓点的律动感吸引,就像广州老街里的“粤剧私伙局”遇上街头说唱battle,两种艺术形式在同一节奏框架里各自舒展,却又彼此呼应。
歌词符号隐喻的运用更让文化元素成为跨年龄沟通的密码。歌词中“阿叔茶具”作为广府早茶文化的视觉符号,本身就带着茶楼晨雾里的生活温度。对老一辈而言,是盖碗碰撞间的街坊闲谈,在年轻人眼中,是复古风潮里的网红摆拍道具,这种新与旧的自然衔接,让器物成为跨越代际的记忆载体。
“银龙鱼”的意象则延续着岭南“以水聚财”的民俗根脉,既藏着长辈对家业兴旺的期盼,又被年轻人赋予潮玩属性的解读。这些文化符号如同天然的跨年龄沟通密码,让不同年龄层都能从中读取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反复”的辞格运用更精准命中了老少听众的听觉偏好。副歌“大展鸿图!财源广进!”的口号式重复,采用了广东民间“讲吉利”的语言节奏,简洁有力的句式让老年人过耳不忘。反复时的乐器变化,从粤剧的五架头到电子合成器,持续给年轻人带来新鲜感。这种“不变的内核+可变的外衣”,如同粤剧里“戏宝不变,演绎常新”的传统。
方言韵律的独特处理,更让地域文化成为打通代际的润滑剂。揽佬将粤语的顿挫感融入说唱节奏,“啫啫煲”的舌尖音与“叉烧包”的爆破音,既保留了广府话的韵律美感,让讲方言的长辈倍感亲切,又因发音的“颗粒感”与说唱的节奏重音形成奇妙共振,成为年轻人模仿的“语言潮点”。这种“听得懂的乡音+玩得转的节奏”,让语言不再是代沟的屏障,反而成为共同参与的乐趣来源。
【B】从音乐本体到全民共享的共情场域
正是这些音乐修辞构建的融合性,让《大展鸿图》自然生长出“老少皆宜” 的传播土壤。当粤剧元素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节奏重组成为流行音乐的有机部分时,老年听众不再视说唱为“吵闹的杂音”,年轻人也不再觉得粤剧是“过时的古董”,可以想象在广州的家庭聚会上,祖辈跟着副歌哼唱粤剧片段,孙辈踩着鼓点跳手势舞,这样的场景恰是文化融合的生动注脚。
短视频传播的裂变效应,更让这种融合性突破物理空间。抖音上的二创内容里,既有退休阿姨穿着戏服演绎“鸿鹄展翅”,也有小学生用玩具乐器弹唱副歌,这种多层次的参与可能性,正是音乐修辞赋予作品的“全民适配性”。
《大展鸿图》的成功,本质是一场用音乐修辞完成的“文化翻译”,它将粤剧的“古典语法”转化为流行音乐的“当代词汇”。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谁迁就谁,而是通过音乐的创造性重组,共同构建了一个属于所有年龄层的音乐共同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翻译”不仅打通了代际,更让广东文化突破地域与国界,为地方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而这种跨越山海的热烈回响,无疑为广东本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注入了强心剂,让人们更坚定地相信,根植于地域土壤的文化表达,同样能拥有撼动世界的力量。
文 | 刘翔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音乐修辞格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应用与价值研究》(GD23XYS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