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00后办起全国戏剧大赛,创始人杨若然:敢想与坚持让“麦浪”持续翻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艾修煜 发表时间:2025-07-30 20: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艾修煜  2025-07-30
杨若然:我会坚定地与“麦浪”同行。

盛夏七月,第三届麦浪中学生戏剧大赛在江西会昌戏剧小镇举办。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超百位中学生相聚一堂,组成14支队伍,在为期11天的赛程中,围绕主题关键词“门、扑克牌、头条、过期毒药、361度量角尺”进行限时创作,共同书写一个名为“麦浪”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地国际学校的学生,也有来自云南、贵州和会昌本地的小镇学生;他们之中有的是以表演为专业的艺考生,亦有将戏剧作为课余兴趣的爱好者……多元背景并不是阻碍,不同身份的他们站在一起,反而能让人们听到来自青少年的多元态度。

和寻常的戏剧比赛不同,麦浪中学生戏剧大赛是由创始人杨若然发动一群平均年龄约17岁的00后学生策划、创办的。

2023年第一届“麦浪”创立时,杨若然还是江苏常熟的一名高三学生。她表示创办“麦浪”的初衷从不在于竞赛,而在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表达——“不同教育背景的青少年应该站在一起表达,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而一株麦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风吹来的时候,一株麦子会摇动另一株麦子,许许多多麦子会形成麦浪,就像同学之间思想的传递。”

近日,在会昌,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杨若然,听她分享“麦浪”翻涌三年来,她的所得、所感和所盼。

【初衷】用戏剧彼此连接,用表达照亮成长

羊城晚报:2023年,你播下“麦浪”这颗种子的时候,你还是一名18岁的中学生。在你看来,中学生处于一个怎样的年龄阶段?为什么交流与表达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重要的?

杨若然:我觉得中学生是思想初步定型的一个年龄阶段。高中之前,我一直都是上公办学校,我能感受到,我的任务主线是被定好的,身边同学的生活也基本雷同。

在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人告诉我这个世界有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能有一些和我的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同学给我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我感觉我的心会打开。

聆听更多声音、连结更多人、表达更多故事、分享更多思绪……这些很重要,也触发了我做“麦浪”的最初决心。

羊城晚报:搭建这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你为什么选择了戏剧作为抓手?

杨若然:我从高一开始做戏剧社,每年会排三到四个剧目,都是跟当时的社会新闻、社会议题有关的,戏剧是能够发散、能够像涟漪一样荡漾出去的。

戏剧还是一个桥梁,可以让人在经历它的同时也打开自己。当不同成长背景的同学们在创作戏剧时,一定能感受到相互之间的碰撞,也一定能发现自己不一样的另一面。戏剧让他们有机会、有勇气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角色人生。

羊城晚报:“麦浪”办到第三届,你个人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杨若然:今年开始,“麦浪”好像被按下了一个自动运行的按钮,开始自己滚动,不再需要我们去太费力地推动了。我想可能是因为前两届种下的种子发芽了,学生、家长、社会都对“麦浪”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大家磨合得更好了。

羊城晚报:从创始人的角度来看,“麦浪”有像你最初想象的样子生长吗?

杨若然:整体大模型还是我们当初设想的样子——邀请来自国际学校、公办学校、职业学校三种不同教育背景以及成长在全国各地中学生走到一起,以戏剧为抓手,一起交流,一起创作,一起表达,增加对于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彼此的了解。

现实的情况比我想象得更加美好,在第一届举办时,我们做了紧急预案,设想了各种情况,比如说,当教育背景、成长背景不同的学生之间发生激烈摩擦时,我们该怎么去应对?该怎么去抚慰他们,去给他们进行有效调解?

然而,实际上,我们预想的坏状况没发生,相反,畅想的好情况都发生了——完全不同生长背景同学们一起排练、生活、玩,成为很好的朋友。

【考验】从“后悔”到“自愈”,为热血买单

羊城晚报:发起“麦浪”前后,你自己有什么变化?

杨若然:变化非常大,我之前是个很活泼的人,去年和前年的时候有过太多的困难,难过的事情远远多于开心的事情,让我内敛了很多。

现在,对于所有发生的事情我都看得比较淡然了,这些事情就像生命中的流水一样,我就静待发生,它会流到哪里我就去感受哪里。

羊城晚报:从开始到现在,你和“麦浪”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杨若然: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不认可,大家不会质疑这件事的意义和我们的发心,但是大家对于中学生的一个所要做的事物的优先级的一个判断,他们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该做这样的事情,把升学、考学这样的主线任务完成就好了。

当你打100个电话里有80个接听者否定这件事时,你就会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会让我想要逃避。

另外,大家还会对学生们的艺术表达有担忧。有些人会觉得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他们的表达是容易偏激和不稳定的,其实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误解。中学生的世界比外界想象的更大,我们想表达的和我们能表达的,远远比外界想象的多得多。在思想框架初步塑形的阶段,勇于交流、碰撞和表达,才能让人的思考走向更包容和更理性全面。

羊城晚报:带着现在的经历回看最开始,你还愿意为当初的热血和勇气买单吗?

杨若然:在我筹备第二届麦浪的时候,我会说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开始做“麦浪”。但是,我现在不会这么说了,我有在慢慢修复自己。

羊城晚报:一件事的结果对你来说重要吗?

杨若然:重要!目的和结果都很重要,但过程也重要。

【展望】向所在地扎根,与世界对话

羊城晚报:第一届在乌镇发芽,第二届、第三届落地会昌戏剧小镇,你觉得“麦浪”跟会昌有了哪些碰撞和火花?

杨若然:会昌作为一个小镇,是往常大家概念里戏剧节不会发生的一个地方。自从赖声川老师在这里做戏剧季,戏剧好像是一个实验性的灯泡进入到这个县城,照亮了一些角落,种下一个种子,期待着能够开枝散叶……我们“麦浪”也在跟这片地域产生越来越紧密的关系,比如,今年,我们就有了10位会昌中学的学生来参加麦浪,他们的表现非常超出我们想象,在这里,很社恐的女生成为舞台上的勇士,戏剧让大家认识了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

今年对外招募工作组和志愿者的时候,也有去年来看过我们总决赛的会昌本地人加入。“麦浪”能够跟所在的土壤深入互动、一同呼吸,是很棒的一件事。

羊城晚报:在18岁的时候就办了一个覆盖面这么广且能够持续生发的项目,你觉得你身上“能成事”的特质有哪些?

杨若然:我的第一个特质可能是“敢想”,“麦浪”确实是超出很多人的设想和预期的,它实在太困难了,但是我们还是“敢想”。

第二点,可能是“意志力”,前两年,我遭遇了很多心灰意冷,当你带着一颗炽热的心,然而却收获了很多质疑的时候,肯定是难过的,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我从小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关注和很多想法,也很乐意实践。比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在公园里摆摊卖酸梅汤和柠檬水,还想把赚到的钱捐给敬老院。

初三的后半年我提前考上了高中,我有了大把空闲的时间,于是每天早上6:00起床经营早餐车,卖手抓饼卖了半年。过程中,我也接触到了很多平时不会接触的人,比如说从歌舞厅里下夜班的人、附近街道的环卫工阿姨叔叔……如果我不是在卖大饼,我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他们,和他们交流后再成为朋友的。这些经历给我打开的世界是很特别,这些经历堆在一起,也会让我有做事情的勇气和意志力。

羊城晚报:关于未来,你对“麦浪”和对自己分别有怎样的想象?

杨若然:我觉得“麦浪”一定能够继续翻涌。从前两届的经验来看,我们每年都有麦苗“回流”,再来参加也好,来当志愿者也好,来表演特别剧目也好……大家感觉这里有点像个乌托邦。我相信“麦浪”会不停地扩大,会不停地生长出更牢固的根茎。

至于我自己的话,我现在在加州伯克利读戏剧管理,读完大学我肯定会回来,我会努力地把“麦浪”的上下游打通,做出更多拓展,比如把我们的声音传递到更远处,让大家的作品获得在世界范围内展演的机会……我会坚定地与“麦浪”同行。

文丨记者 艾修煜
图丨主办方、受访者

编辑:詹锡伟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