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撞时尚,广东智造亮相濮院时装周 机器人酷炫走秀,背后有何大乾坤?

来源:金羊网 作者:艾修煜 发表时间:2025-05-13 08:58
金羊网  作者:艾修煜  2025-05-13
科技对撞时尚,广东智造亮相濮院时装周

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机器人可以秀场走秀!5月10日晚,一场名为“器生幻形”的机器人时装秀亮相2025濮院时装周,将前沿科技,引入织物经纬,打造了一场织造基因与数字“智”造共融互促的潮流时尚秀。秀后,在濮院时尚古镇,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数字艺术家、跨领域时尚设计师余一萌和深圳众擎机器人市场部推广经理姚维嘉,探秘机器人走T台秀背后的故事。

思路:让时尚与科技双向赋能

本场大秀的服装造型设计和AIGC数字影像视觉出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青年教师余一萌之手。

余一萌认为,与其说这是一次“服装设计”,不如说是一次“机器人外表皮的外观创新实验”:“此次的服装都是经数字精准建模后再由3D打印完成,使用了光固化树脂、激光烧结TPU和柔性织物3D打印三种不同类别的技术,以便严丝合缝嵌合在机器人本体上,类似于‘组件’。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的本体作为一个‘基底’,在此之上可以迭代或组合各种各样不同的组件。每一次机器人出场时,秀场大屏幕上其穿着的相应模块组件就会被点亮,好比游戏玩家在选择装备。”

此次大秀,余一萌的核心设计考量是什么?她表示,机器人模特的外观凝聚了工业设计师的审美和心血,非常具有科技美感,因此,在为其设计服装时,余一萌选择“加成”这种机械美感,而非“遮蔽”:“我避免了全包身设计,尽量露出机器人本身的设计亮点,让这个跨界合作达到双向赋能的目的。”

如何解读名为“器生幻形”的大秀主题?

余一萌表示:“‘器’的第一层含义是指机器人,是我们这场秀的主体;第二层含义,便是指我们的服装,它们以机器人为初始原型定制而来,不仅仅是附着在本体之上的‘外衣’,而是可以替换、可以组合、可以迭代出不同可能性的组件。‘幻形’则寓意着一直迭代、变幻的过程,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汉字——横竖撇捺点组成偏旁部首,部首组成文字,文字组成单词,单词组成句子,意义逐渐加深。我们通过不断变幻的形态来探讨机器人身份的流动性——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下,机器人也会具备不同的身份,外表皮自然会是不一样的。说得深入一点,这一次秀的核心理念其实是基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一个基本单体通过无穷尽的迭代组合,生成出各种形变的可能。”

在余一萌看来,能为这场时装秀做加持的,还在于其发生的场域。“这次,我们的秀在濮院时尚古镇的水上禅堂进行,它是一个古色古韵的中式建筑,秀场中设置了LED大屏,将科技感拉满的机器人和天马行空的超现实AI数字影像,置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景和建筑之中,我觉得这个碰撞非常完美——古镇、山水庭院、中式禅堂场地会让这个秀的冲击感更强,而且能够映照‘过去与未来’‘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之间的碰撞。”

考量:重心数据调试是走秀关键点

T台上的机器人“模特”来自众擎机器人,这是一家成立于2023年10月,总部设立在广东深圳的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小脑运控算法以及大脑具身智能的研究和创新工作。

为什么要来濮院时尚古镇参加时装秀?众擎方面表示,这次的跨界合作,不单是为了展现产品的性能和运动表现,“让大众看到机器人的可能性”才是核心意图:“我们的机器人,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随着性能的完善和丰富,它可以从‘工具’变成‘伙伴’,实现类似走秀模特这样的角色转换,它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场景里,实现角色迭代。”

机器人要能够在T台上走秀,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有难度吗?

众擎方面透露,这次机器人穿着的3D模块化服装具有一定重量,而且在机身上属于不平衡分布:“这个重量可能会对机器人的重心有所影响,我们的团队为此在数据上进行了前期调试,以保障走秀的效果。”

至于机器人模特如何解决走秀过程中的卡点和节奏的问题,该公司表示:“机器人的走路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我们设置在2米每秒,足以匹配一般的走秀音乐,我们还可以控制它的步幅实现走秀卡点。”

除了吸引公众关注、展示可能性,“给机器人穿衣服”还有哪些深层次的意义?

众擎方面表示这是直观展现机器人能力的方法:“我们做机器人的初衷是为了让它更好地帮助人类,在未来,机器人不仅仅会成为我们的伙伴、家人,它还可以承担各种各样的职业角色,比如,消防员、辅导老师、健身教练等。”

另外,“给机器人穿衣服”还是拉近机器与人情感距离的一种方法。

“在此前,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已经很多了,机器臂也是机器人,机器狗也是机器人,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做人形机器人?这里面涉及情绪价值的提供。穿衣服是拟人化的一种具体手段,在未来,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伙伴,甚至家庭一员,它可能是老人小孩的照护者,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健身教练,因此,需要以更具人情味、更方便情感交流的形态出现。”

观点:机器与人是优势互补的共同体

2025年,《秧Bot》成为央视蛇年春晚最出圈的节目,“机器人”相关资讯和话题成为热流,“机器人量产元年”也成为全国两会热词。

作为从业者,如何看待这一股机器人热?在众擎方面看来,机器人行业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长时间的累积:“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春晚的巨大效应,让人形机器人走进大众的视野。作为该行业的一员,我们的核心是要专注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科技真正服务大众,让大众来评判我们机器人做得好不好,我们中国的机器人到底行不行。”

尽管机器人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行业内普遍有信心,认为中国的机器人在未来将走在世界前沿。“这里面也有土壤和环境的催化作用,我们公司在广东,众多优秀的潜在伙伴,我们也在接洽,大家尝试进行一些适配和共研,劲往一处使,合力让国产机器人越来越好。”

眼下,围绕着机器人的公共讨论,通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大众喜闻乐见机器人在各领域发挥光热,方便人类生活,另一方面,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挤占人类工作和生活空间的担忧也不在少数。作为从业者,如何理解公众面对机器人的双面情绪?

众擎方面表示,机器不是取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进行一些重复、单调、危险或高精度的任务,而通过承担这些工作,它们将人类从繁琐的基础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策略性和情感交互性的工作中:“机器人与人类不是零和博弈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共同体。”

编辑:聂粤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