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复排经典剧目《风雪夜归人》,于4月25日在首都剧场完成首演。剧中名伶魏莲生由北方昆曲剧院的武生演员刘恒跨界出演。
成为“魏莲生”
一次会议中间休息时,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遇到了北方昆曲剧院的刘恒,只一眼,便认定他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魏莲生。
第一次走进人艺办公区,刘恒是受冯远征院长之邀观看《正红旗下》的彩排。那次,他只是跟导演闫锐聊了一下,后来真正在剧院见到冯远征则是《风雪夜归人》建组会时,第二天便开始了剧本围读。刘恒最早看的是吴祖光先生上世纪40年代的剧本,第一次看剧本就觉得压力很大,“上学时经常看话剧,人艺的经典如《雷雨》等都看过。”建组时拿到的剧本已经是修改过的,加入了很多当代人所要阐述的内容。
在他看来,“人艺对剧本的要求是很高的,开始排练前,剧组已经对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剧本进行了删减。”刘恒眼中,话剧的排练同戏曲很不一样,“尤其我的行当是武生,排练时基本都是去练一些专门的程式动作或技巧,但话剧不同,必须先把本子理顺,前期工作下了很大功夫。”
“那个年代剧本里的很多人物都是单纯的。”在刘恒看来,魏莲生也是如此,80年前的剧本与今天的价值观依然相通,只是形式会加入一些符合当代审美的元素。
第一次参与人艺的排练,刘恒并没有怯场,跟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只是能感觉到自己台词说得不太好,因为自己在读剧本时很容易上韵。在北昆,刘恒曾经参演过《金沙江畔》,剧中的红军对于演惯了传统戏的他来说,也需要一段过渡期。听说刘恒要来人艺演出,要好的朋友都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历练机会。“毕竟我是武生演员,之前在舞台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行侠仗义的角色,像魏莲生这种触及情感层面的角色,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
表演形式变化
和很多戏曲人从小坐科不同的是,刘恒之前只学了一年的舞蹈,也仅仅停留在压腿、下腰等基本功训练,之后便直接考上了国戏北昆代培班学习昆曲,毕业后进了北昆唱武生。
从戏曲到话剧的转变,同样是戏曲出身的导演闫锐给了刘恒不少建议和信心。“排练中我一旦出现了戏曲的状态,他会跟我说这其实是正常的,那么多年的习惯不可能一下改掉,对于戏曲题材的作品,举手投足间有戏曲范儿是对的。但因为我是武生行当,剧中的魏莲生是旦角,所以要弱化英气和粗犷,让人物变得细腻。表演中,包括瞪眼亮相的习惯,都需要慢慢去掉。”
刘恒在剧中的搭档、饰演玉春的人艺演员陆璐,这段时间以来在刘恒的带动下,已经开始关注昆曲,还会主动让刘恒发一些昆曲的视频给她,跟着研习戏曲的身段和韵味。“陆璐很刻苦,排练完到家都晚上11点了,她还让我发了《寻梦》的视频给她,又开始练习。”这段时间,刘恒和人艺的演员是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戏曲跟话剧都是演人物,只是刻画的手段和重点不太一样,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自己的表演或许会有更大的提升。”
不介意观众作比较
与人艺的《风雪夜归人》相隔一个多月,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风雪夜归人》也将登台。刘恒不介意观众拿他的版本和其他版本去比较。“第一次接触话剧就碰上这样的经典剧目,又是这么好的剧院平台,我要做的就是演好自己的角色。”刘恒说,“有了印象可能会想去模仿,而我要重新塑造一个人物,有自己的特质,所以导演建议我暂时先不去看国家大剧院版本。”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