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记录了京剧大师谭鑫培的舞台表演。从中国电影诞生之初,电影就与舞台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国产优秀舞台影像作品,包括舞剧电影《只此青绿》、越剧舞台纪录电影《新龙门客栈》、音乐剧纪录电影《在远方》等等,这些数字化的舞台影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展了舞台艺术的观看场域。
4月25日,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举办舞台影像数字化主题沙龙,众多行业内嘉宾开展交流分享,助力舞台上的“第一现场”转化为“第二现场”的更好呈现。
回忆起舞剧《只此青绿》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主演谢素豪分享道:“舞剧现场和电影还是有非常大区别的。舞剧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是电影没法复制的,但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能力能给舞剧表演提供新的表现空间。我们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对于演员来讲最难拿捏的就是表演的分寸感,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舞者来讲,拍摄有压力。”
在谢素豪看来,《只此青绿》改编成电影不仅是一次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尝试。“通过这次拍摄,我们不仅收获了艺术创作上的喜悦,也获得了对于艺术传播方式的深刻理解。未来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喜欢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会继续在舞台上耕耘,让我们的作品走向世界。”
“从舞剧到拍成电影,绝不是复制粘贴的过程。”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制片人蒙天宇透露,影片拍摄过程中开了无数次创作会,现场搭建了7个摄影棚,最大的有4000多平方米。实景拍摄给演员表演带来挑战:演员要调整自己的舞蹈动作,来适应快速剪辑的镜头;有时候在水上一个镜头拍十多遍,嘴冻紫了、脚也磨破了……
蒙天宇表示,舞台上是有很多留白空间去想象的,但是转化为舞剧电影需要用电影的叙事手法,主观性带观众走进故事本身。“因为我们整部电影是没有语言的,所以演员们更多是把以前用肢体在舞台上释放的表达,慢慢转化成很细腻的眼神流露,从而在镜头前传递情感。”
演影融合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吗?对此,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左衡表示:“演出和电影各有各的好,演影的融合并不意味着完全合并,相互呼应的良性状态,这是最理想的。”
在左衡看来,当下对于传统剧院来说是“空前的机遇”:“当年俄罗斯有一个电影,把整个百十来年的宫殿和俄罗斯历史用一个镜头拍了下来,带火了圣彼得堡的旅游。如果北京人艺这样的艺术圣殿,有这样的常识,会把剧院的空间在更高维度上激活,变成打卡胜地。但前提是要保证好秩序,游客太多也可能会造成损害。”
文、图|记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