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电影需要适应短视频时代,学会“直接生气”|北京国际电影节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王莉 发表时间:2025-04-21 15: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王莉  2025-04-21

当下,电影产业正在面临人工智能与碎片化时代的双重挑战。AI会对电影创作产生哪些影响?长篇电影未来是否会被短视频取代?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论坛的现场,导演黄建新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AI与创作者互相帮助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行业焦虑,黄建新展现出深耕电影行业四十余载电影人的冷静与洞察:“AI能代替我们做很多事,可能带来创作成本的下降,让创作者能在很低的成本里完成独特的想法。”

黄建新肯定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创作红利,但同时也强调:“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在导演风格里,每一个镜头只有一个主视角是对的。但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员之间碰撞出的微妙瞬间,是不可预知的,是AI替代不了的。AI需要预设,但不可预设的创作过程才是电影现场拍摄的魅力。”

“人类要繁衍,一个新生的孩子从喊‘爸爸妈妈’开始,到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知识结构,可能需要20年。但人工智能是迭代,这一代是1万起,迭代之后是10万起,所以我们跟它建立关系的时候,不需要从0开始。”黄建新说,技术跟创作者并不矛盾,技术可以帮助创作者,创作者有时候也需要帮助技术。“因此,将来会是一个并存的创作状态。”

电影与短视频各有千秋

在黄建新看来,如今观众的时间都被切割成了碎片,抢占碎片化时间的支配权成了各个业态的发力点,这对于需要观众拿出时间来看的电影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这种现状正在倒逼电影人重新思考创作逻辑。

“当电影成为被动选项,我们必须创造不可替代的情绪价值。”黄建新援引海外调查数据,指出中国观众仍保持着强烈的观影渴望,“这对我们创作和制作界提出了最高的要求,怎么让人家走进电影院不失望。所以我们得用好质量的电影,有吸引力的内容,还有最好的技术,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获得满足,从而对我们不离不弃。”

面对短视频、短剧的强势冲击,黄建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50部短剧,其中40部共用同一套‘惩恶扬善’模板,不同的人再拍不同的版本,但台词都一样。怎么不换个表达?因为看剧的人就喜欢这样的台词。”在他看来,短剧研究的是接受心理,而电影坚持传达立场。

不过,他也认可电影需要适应短视频时代:“我们传达的信息太含蓄,我们把这种委婉称作一种美学状态。但是在短剧中特别直接,生气了就是生气了。电影里生气了还不能直接表现生气,这就适应不了现在观众的生活与时间节奏。”

文| 记者 王莉
图| 主办方

编辑:李丽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