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梦工场动画的全新力作《荒野机器人》于9月20日正式上映。影片改编自彼得·布朗同名小说,由曾三次入围奥斯卡提名的克里斯·桑德斯担任编剧及导演。影片上映前夕,克里斯·桑德斯时隔十年再度来华,与影迷进行近距离交流,与中国电影人展开深度对话。在接受羊城晚报等媒体的专访时,他分享了幕后的创作故事,揭秘影片的叙事内核与情感脉络。
《荒野机器人》围绕机器人萝斯的冒险之旅展开。她因意外流落至一座无人海岛,那里既没有主人也没有指令,岛上的动物们也不接受她的任何服务,直到她遇到了一只从出生起便黏着她的孤儿灰雁小布点儿。在帮助小布点儿成长的过程中,萝斯不仅学会了如何在岛上生存,还和岛上的动物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与价值的认同。
克里斯·桑德斯的职业生涯始于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在迪士尼,他参与了多部经典动画电影的制作,如《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等。2002年,他执导了个人首部动画电影《星际宝贝》,同时还参与了编剧和角色设计工作,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加入梦工场动画后,他先后执导并编剧了《驯龙高手》《疯狂原始人》等大热动画电影,分别获得第83届、第86届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
克里斯·桑德斯擅长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将家庭、友情、勇气等主题融入一段充满情感的故事里,以此来打动各年龄段的观众。《荒野机器人》就像一段精彩的人生,融合了悲剧、喜悦、失败的计划和意外的成功。“我们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希望可以引发观众共鸣,用合适的方式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他看来,最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和山海地域的就是情感,情感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精髓。
在《荒野机器人》中,“爱与成长”是故事的核心所在。克里斯·桑德斯表示,每个人生命中都会面临需要打破常规、超越自我设定的时刻,正如萝斯为了抚养小布点儿而不得不突破机器人“编程”的限制,尽管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与恐惧,但她最终成功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出色。“在小布点儿离开之后,她将这份母爱延伸到了整个小岛,这是一段非常独特的成长历程。”他感慨道,作为动画电影创作者能有机会讲述这样的故事是一种荣幸,“它教会我们超越命运预设的限制,去勇敢而自由地成长”。
角色设定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记者:机器人萝斯的形象设计独具特色,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何处?
克里斯·桑德斯:在原著小说里,萝斯的形象虽已详尽描绘,但仍有许多细节未被详尽展开,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整个设计过程既令人兴奋又极具挑战性,我们的目标是塑造一个既吸引人眼球又独树一帜的机器人形象。
在构思阶段,我们特别注重萝斯脸部的独特设计,因为观众往往首先通过面部特征来记住一个角色。我们最终坚持让她没有嘴巴,以减少面部表情的复杂性,从而营造出类似默片的独特效果。为此,我们深入研究了多部默片作品,学习如何在没有面部表情的情况下,通过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但这也给配音演员带来了挑战,要想办法用声音来赋予机器人萝斯更多的情感。
记者:如何解读萝斯的成长经历?
克里斯·桑德斯:萝斯在故事的最后学会了爱并发展出自我意识,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岛上的所有动物建立了深厚情感。这个转变是一个很独特的过程,我们在创作时倾注了很多心思。起初,她并未意识到自己走错了地方,试图通过程序与岛上的动物建立联系。在遇到小布点儿之后,为了抚养他长大,不得不突破自身的“编程”限制,这对她而言既艰难又充满恐惧,但她最终成功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出色。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改变自己的“程序”,以实现自我蜕变。
我非常开心她成为了小布点儿的妈妈,并切实承担起了这个角色。在小布点儿离开之后,并未停止作为母亲的角色,而是将这份母爱延伸到了整个小岛,这是一段非常独特的成长历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讲述母亲故事的机会并不多见,但这次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我感觉非常棒。
记者:在故事的结尾,小布点儿并未像丑小鸭那样变成白天鹅,而是选择保持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设定有何深意?
克里斯·桑德斯:我认为小布点儿的选择能够深刻触动我们的内心。许多人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某个时刻,自己仿佛是那个格格不入的人,周围的人都明白的事情,自己却感到困惑不解。小布点儿正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个缩影。他渴望融入更大的群体,但他的笨拙和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他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我们更容易对他产生同情和理解,并在他的旅程中与他产生强烈的共鸣。
独特风格回归动画艺术起源
记者:《荒野机器人》的视觉风格独树一帜,画面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这是梦工场动画以往作品中未曾尝试的类型。这次全新尝试的初衷是什么?
克里斯·桑德斯:我们始终怀揣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尝试找回动画艺术最初的感觉,类似于《小鹿斑比》《我的邻居山田君》等经典手绘电影所展现的人性温暖与美感。过去,我们常通过几何形状的纹理贴图来模拟岩石、树木等元素,而今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超越这一限制,直接进行立体手绘创作。因此,人的创造力与情感投入在动画制作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荒野机器人》中的每一片天空、每一棵树、每一朵花,皆由人工绘制而成,尽管工具由传统画笔转变为现代触控笔,但这份匠心独运无疑是对动画艺术起源的一次深情回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
记者:你的作品常涉及不同物种间的和谐共处、野外自然生活的描绘等。相比之下,《荒野机器人》在延续这些元素的同时,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与创新点?
克里斯·桑德斯:《荒野机器人》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与挑战。首先,它引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色设定——机器人,且这一机器人角色意外地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这一转变充满了惊喜与深意。此外,机器人迷路于荒野的设定也与我早期的创作构想不谋而合,我曾设想过一个迷失在森林中的未知生物,它同样对自己的来历一无所知。这一共鸣点成为我执导该片的重要动力之一。
尽管题材不尽相同,但我执导的所有电影都共享一个核心特质:即不设定明显的英雄或反派,人物性格均展现出更为细腻与复杂的层面。这种设定源于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理解,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优点与不足,这种多样性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这样的复杂性,赋予了故事深刻的情感张力与内涵,使得不同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有共鸣的角色。
电影创作最终都要回到故事
记者:听说你看过中国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你对该片有何评价?
克里斯·桑德斯:我很喜欢看那些讲述我不熟悉事物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就是其中一个佳作。有时,电影制作可能过分沉迷于技术展现,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我不了解唐诗,也不知道怎么作诗,但《长安三万里》却让我得以领略中国古诗的魅力,深切体会片中角色的心路历程与情感波动,令我深深着迷。而且这部电影的制作非常精良,呈现了不同角度的动画世界,非常非常棒。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需要跨越文化差异来构思整个故事。尽管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都有共同之处,我们都有希望、有梦想,也都有害怕的东西,正是这些情感纽带,让电影成为连接全球观众的桥梁。我们与父母、朋友、爱人之间的情感,能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将我们紧紧相连。我觉得最能够跨越不同文化和山海地域的就是情感,情感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精髓。
记者:你已在动画电影领域深耕近三十年,对于有志于投身此行业的年轻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克里斯·桑德斯:我经常鼓励大家要遵从自己的天赋,因为你的天赋会告诉你,你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在电影这个领域,故事永远是灵魂所在。我一开始做导演的时候,我也曾对拍摄技巧感到迷茫与不安,但我深知自己擅长的是故事创作。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要坚守本心,专注于故事的打磨,其他技术层面的工作就交给专业团队处理。电影创作最终都要回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