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钟敏玲
7月29日晚,《永恒的旋律》经典歌曲专场音乐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唱响,带领观众重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本场音乐会由女高音歌唱家、惠州学院音乐学院原声乐教学部主任王一晴领衔,钟慧艳、李钰波、陈梁熠、张芷茵、曾欣欣、徐逸滔、黄泳洲等共同演唱。
唱响中国红色主旋律经典歌曲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儿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音乐会在一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九九艳阳天》演唱中拉开序幕。
《英雄赞歌》《绒花》《沁园春·雪》《乡音乡情》《映山红》《唱支山歌给党听》《永远跟党走》《东方之珠》《我爱你,中国》等经典歌曲随后上演。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王一晴每年都会办一场主题音乐会,今年音乐会的主题定为“永恒的旋律”。王一晴介绍,本场音乐会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色主旋律歌曲,它们不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还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峥嵘岁月,以及民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音乐会上唱的每首歌,我都很喜欢,每一首都让我想起年轻时经历的人和事。”今年66岁的观众刘女士提前知道歌单后,特意将每首歌的曲谱打印成册,现场对着歌词跟着唱。
十年来坚持每年举办一场音乐会
王一晴音色圆润通透,歌路宽广,深受惠州观众的喜爱。三十年来,她在惠州这片热土上潜心教学,桃李芬芳,培养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大赛中屡获佳绩。
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王一晴致力于为年轻人创造歌唱艺术实践的平台,策划组织了“舞台上的成长”系列音乐会、声乐课的创新与传承——古诗词作品新唱音乐会、惠州市优秀青年歌手系列音乐会等歌唱实践活动,为惠州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声乐人才。
王一晴表示,未来将努力坚持每年举办一场音乐会,邀请更多优秀作曲家参与改编,进一步尝试将惠州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传统优秀音乐融入进来,让更多群众通过美声唱法了解惠州、爱上惠州。
对话:
未来将把惠州本土音乐元素融入音乐会
记者:在这里生活30年,惠州这座城市对您而言有哪些特殊的情感?
王一晴:我是1994年从长沙来到惠州,这是一座能够让我心安的城市。惠州学院老校区之前是在西湖边,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回到校区,满城秀美的山色,都让我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这些年,无论是从广州回到惠州,或是从湖南再回到惠州,一回到这里我有一种特别心安的感觉,可以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记者: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场音乐会,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王一晴:刚开始,我们并没有刻意要求一定要每年办一场音乐会,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声乐教学讲究的是既要站稳讲台,更要立足舞台。当时就想着为学生搭建专业的表演平台,就试着把讲台搬到舞台上,带着学生同台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声乐文化,不知不觉今年就演到第10场了。
记者:每年一场音乐会,年年主题各不相同。今年主题为何定为“永恒的旋律”?
王一晴:我们想着音乐会不单单是让观众感受音乐之美,若是能够透过音乐让观众领略中华文化之美,追溯中华根源,与经典对话,与古人交流,岂不妙哉。于是便定下每年一主题的想法。去年的主题是“相邀明月·和乐共美”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将传统诗词的独特魅力融入音乐中。今年的主题是“永恒的旋律”,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色主旋律歌曲,它们不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还承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峥嵘岁月,以及民众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记者:音乐会明年还会如期与观众见面吗?是否考虑将惠州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王一晴:我们会努力坚持每年举办一场音乐会,接下来将加强创作创新,邀请更多优秀作曲家参与改编,进一步尝试将惠州客家山歌、惠东渔歌等传统优秀音乐融入进来,让更多群众通过美声唱法了解惠州、爱上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