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音如何融入现代科技?“点水南乐”乐队作出新尝试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晶 发表时间:2024-04-13 15: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晶  2024-04-13

4月12日、13日,作为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的演出之一,来自泉州的“点水南乐”乐队带来“过去即是未来,数字化的世界遗产‘南音+’音乐会”。

该乐队由主唱郑明明与制作人R2(蔡凯东)组建,以创新的数字呈现手法诠释泉州南音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最缓慢的音乐之一,南音独特的节奏、曲调和器乐演奏给人以深邃旷远之感。它融合了音乐、曲艺、杂技、戏剧等各种艺术元素,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底蕴,堪称福建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点水南乐发起人、制作人R2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泉州音乐人,从小南音就在他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千年南音逐渐在时代新兴产物与涌入的过程中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想通过新的方式让传统南音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一支发源于福建泉州,拥有独立创作、编曲、混音的南音团体——“点水南乐”乐队诞生了。

 

这支团队除了由演奏家沈艺捷和张容盼演奏的洞箫和打击乐,还融合了三弦、二弦、爵士鼓、贝斯和合成器等。他们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数字艺术巧妙结合,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主唱郑明明说:“希望能将我理解的南音传递给大家。”

制作人R2深知古乐青睐现代科技的渴求:“最古老的音乐,就是最需要现代技术辅助的音乐。”主唱郑明明也坦言,现代音乐科技让南音得以走出小众圈层,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

于是,他们运用编曲、录音、混音等数字手段,实现了对传统南音的“再创造”,不仅在声音表现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也融入了数字技术的便捷和创新。

 

音乐会呈现了十余首全新演绎的南音代表作,包含南音四大名曲中的《梅花操》和《走马》,节选自现存唯一一套倍思管大谱《阳关曲》中的《西出阳关》。此外,还有《风打梨》《非是阮》《鱼沉雁查》《直入花园》等曲目。通过现场奏唱、讲述、互动三者合一的方式,在数字科技的辅助下呈现南音。

如何在编曲的过程中更好地平衡传统与创新,对于“点水南乐”乐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决心在创新中不改变任何音符,最大程度保留了“唱词、旋律、演奏法、节奏、速度、调性”等传统因素,将现代音乐编曲、录音、扩声等技术手段巧妙融入,赋予南音全新的听觉体验,听感更有层次,又留住了南音的传统韵味和所想表达的情感。

 

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独具南音风格的吟唱、笙簧和古等演奏,还能感受到大阮、贝斯、架子鼓等现代乐器带来的别样风味。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为观众打开音乐的无限可能。

传统南音人站在舞台中心,现代乐手则谦逊地在两侧伴奏,彰显出这场演出的核心理念:在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经过两年半的沉淀与探索,他们终于全面呈现出这部融合传统与科技的南音新篇。

 

制作人R2说:“这不仅是对泉州南音的呈现,更是前无古人的创作尝新。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我们对这一瑰宝的无比热爱。”

文丨记者 何晶

图丨主办方提供

编辑:龚卫锋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