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钟珍珍:在小剧场试验粤剧创新表达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王莉、刘克洪 发表时间:2023-11-06 11:5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王莉、刘克洪  2023-11-06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刘克洪

图/主办方提供

近日,北京繁星戏剧村迎来一场粤剧盛宴:由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制作的三部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文广探谷》《奉天承运》轮番上演,获得满场好评。

“相对于大剧场,小剧场戏剧演出人员少、叙事体量小,在创作上更具有实验性,是传统戏剧的一种创新探索。我们想能不能发挥小剧场的实验性,把一些不能直接搬到大戏上的创新理念放在小剧场里,试验观众的接受程度。”日前,羊城晚报·羊城派记者独家对话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等的监制、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主管 (戏曲)钟珍珍,畅聊小剧场粤剧的创作幕后故事。

从“不行”到“行”

探索创作小剧场粤剧

小剧场戏剧原是19世纪西方戏剧运动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戏剧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舞台,被公认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近年来,传统戏剧也开始对小剧场进行创作探索,丰富了中国小剧场戏剧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小剧场了解传统艺术。

“《霸王别姬》是我们的第一部小剧场作品,也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小剧场’这个概念。”钟珍珍介绍,香港的粤剧受众基数大,以往的演出剧目多以大戏为主,“我们就想能不能发挥小剧场的实验性,把一些不能直接搬到大戏上的创新理念放在小剧场里,试验观众的接受程度。”

起初,创作小剧场粤剧的想法被团队认为“不行”,因为场地、空间、时长都会限制已有的成熟演出模式。“很多事情都是从不行开始的,我们试一试,不就行了。”钟珍珍说。于是,从舞台布置、上下台走位、编剧、编曲、灯光及音响等各个方面,《霸王别姬》都作出了新编。

大的模式改编之外,《霸王别姬》在细节上也注重创新的表达理念。比如“乌江自刎”这一经典桥段戏中,为了体现项羽力拔山河的气势,钟珍珍建议用现代舞的手法,设计了项羽用手托住象征“800精骑”的士兵的动作。“黎耀威(饰项羽)一开始试了一下,托起来还要托得稳,太难了,左手换右手,怎么也不对。我说不行就练,不行就让演员减肥,最后还是成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就出来了。”

同时,项羽在自刎前还增加了一个“脱大靠”的动作,是以前粤剧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呈现。演出效果酣畅淋漓,实现过程却很有难度。大靠作为戏曲服装的一种,是武将临战所穿的服装,由多件刺绣与背上的靠旗共同组成,演员在演出前要绑上绳索辅助固定,穿脱都殊为不易。

“在台上脱大靠这个动作,从演员到服装组都跟我说不行,但我们还是想尝试。”钟珍珍透露,为了练习这个动作,硬挺的大靠在演员的“狂练”下变得柔软,服装组只得准备两套大靠供这一幕专门使用,还要把內缚的绳索提前解开一部分,演员才能顺利脱下。在钟珍珍看来,这个场景非常有必要:一边是乌江上可以逃生的船只,一边是“800精骑”的尸体,项羽内心纠葛最终选择脱下戎装、挥剑自刎,让壮志烟消云散,是这一剧目的高潮。

除此之外,科技手段也被运用在了这次的三部小剧场粤剧中。“他们都说不行,粤剧很少用科技的,太复杂了。”钟珍珍说,“我觉得,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为艺术服务的,包括科技、演出形式,都是让本来就好看的东西变得更好看。最终我们用LED辅助呈现了杨文广看到宝剑等不同空间的表达,效果很好。”

从中州韵到广东南音

融合呈现粤剧发展历程

《霸王别姬》融合传统与创新,同时展现粤剧从古至今的风格。全剧结合传统粤剧表演程序及当代舞台设计,细腻地刻画经典故事中项羽与虞姬之情,诉说西楚霸王项羽面对江山美人尽失之际的怅然回眸。作品自2016年在上海首次演出后,受邀至北京、天津、福建、台湾等地巡演,还曾获邀参与亚洲多个城市的艺术节,屡获殊荣。

据相关文献介绍,粤剧的雏形是明代本地酬神土戏,因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地音乐成分,成为现在以粤语演唱的粤剧。

作为传统剧目的新编,《霸王别姬》别出心裁地将粤剧的发展历程融合在整场表演当中。霸王初登场时唱的是中州韵,这是许多传统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也是粤剧与其他戏种同根同源的象征。演至剧目第二幕,演员念白开始出现广东话,后期登台的士兵唱腔又加入了广东南音。

“更通俗的‘小曲’在剧目里出现的次数也逐渐变多,展现粤剧越来越贴近民众的特性。到了剧目的最后,就是我门自己想象的,未来10年之后粤剧可能的发展方向了。”钟珍珍说,“如果我们只是在小剧场演一个大剧的片段,那只是折子戏。小剧场必须有实验性、要尝试一些新东西。有创新的意图,才叫小剧场。”

从传承传统到创新

把艺术保护好

“我们戏曲中心的茶馆剧场一年大概演200场,但其实演一场就亏一场,每年都亏几百万元。但是我们要看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要看未来30年之后我们的粤剧还在不在。”钟珍珍说。

香港西九文化区座落于香港九龙维多利亚港边,其中的戏曲中心于2019年1月20日正式开幕,是西九龙文化区17个核心文化艺术设施中最早开放使用的场地,演出场地包括可以容纳1075人的大剧院和200人的茶馆剧场,以及一个演讲厅和排练室。

钟珍珍介绍,戏曲中心大剧院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出租给表演团体使用以补贴开支,但商业性强的活动要为艺术活动让步。在这里,戏剧团可以优先订场、获得租金优惠,没有安排剧团的时间才属于商业活动,明年中心五周年还计划免费为特选的中小剧团和儿童剧团提供档期演出。

茶馆剧场则是每周三至周日不间断有粤剧等戏剧演出,一方面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解传统艺术的契机,同时也能为演员提供演出机会。“我们的艺术家很多都靠演出谋生,一天不演戏就一天没有工资。”钟珍珍说,“不想亏待艺术家们,要把艺术家们照顾好,把艺术照顾好,我觉得这个也是茶馆剧场及小剧场的精神。”

钟珍珍提到,当下的戏剧行业蓬勃发展,各地剧种都在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色,比如川剧的多变、秦腔的豪放。“我希望除了守住传统之外还要创新,鼓励演员创作者从新的方向去看传统艺术的发展,当然还要拓展观众,培养孩子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钟珍珍说。

“艺术是很难的,尤其是戏曲。有那么多职业可以做,我们的男主角黎耀威是中文系毕业的,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课余来学唱念做打呢?还不是因为喜欢。”钟珍珍说,“每个人都有使命,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护好这门艺术、支持艺术发展、守正创新都是我们从业者应该做的。”

编辑:李丽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