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实习生 施媛媛
8月开始,成都人民的朋友圈就被演唱会刷屏了。
从五月天、张学友等明星演唱会的一票难求,到李宇春、刘雨昕、薛之谦、蔡依林、杨丞琳、张韶涵等明星演唱会的轮番上演。8月底开始,成都基本保持着每周上演两场演唱会的频率,演唱会扎堆,成为最受明星青睐的城市之一。
演唱会门票仅是叩开城市大门的“钥匙”。人们为一场热爱奔赴一座城市,也会收获一场旅行。
不仅是成都,今年以来,全国各大城市的演艺市场都呈现复苏状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经有800余场不同规模的演唱会举办,全国演艺市场普遍红火。成都为何备受青睐?扎堆的演唱会能给成都带来什么?9月5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创新研究部负责人戴兰若。
成都为何备受演唱会市场青睐?
与城市特质分不开
从8月起,在各大售票平台抢演唱会门票成了一股热潮。在五月天、张学友等明星的成都演唱会开售当天,相关内容总能刷爆朋友圈。抢到票的人开心分享,没抢到的人感叹“一票难求”。
“沉寂三年,演唱会市场的强劲复苏充分体现出,在宏观经济逐步回暖的大背景下,大众对群聚性消费场景的需求急速反弹。”戴兰若表示,演唱会也不只是一场演出,从演唱会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看,演唱会会为成都下半年消费市场带来极大的活力。
而从众多明星扎堆开演唱会来看,成都也备受演艺市场青睐。戴兰若认为,看演唱会的热情氛围与城市本身的特质是分不开的。“成都人民善良、温和、爱热闹的性格铸就了整座城市青春、热情、包容的底色,与演唱会的消费环境极度契合,加之本地餐饮娱乐业极为发达,与演唱会相辅相成,更能带动消费热情。”
成都人到底有多喜欢看演唱会?数据能充分说明当前成都演艺市场的活跃度。从演唱会门票售卖平台之一的大麦网来看,截至9月4日,成都在售演唱会场次达84场,与之相较,除上海178场、北京94场、广州96场相对较高外,成都明显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戴兰若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成都演艺市场发展位居前列。
成都市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音乐演艺活动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约33.5亿元。观众因演唱会相聚在成都,又不只是以看演唱会结束。扎堆的演唱会背后,更有演唱会所带动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旅游景区”等联动发展,为成都消费市场助力。
音乐演艺“第三城”
“演艺+文旅”融合发展是突出特色
成都大运会期间,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成都——世界文化名城”专场上,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推进国际音乐之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2022年,成都音乐产业产值达503亿元。
成都拥有城市音乐厅、露天音乐公园等专业音乐演艺场馆76个,每百万人拥有演艺场馆数量达5.28个,各类市场化的音乐节会年均举办超2000场次、演出票房近4.5亿元,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音乐演艺“第三城”。“从这个角度来说,成都音乐之都的建设卓有成效。”戴兰若告诉记者。
但要在音乐之都、演艺名城方面继续掘进,成都也需要找到核心竞争力。“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演艺名城的塑造离不开三大元素,即独具特色且丰富的载体平台、配套完整且成规模的产业链、代表性强且供给充足的内容创作源泉。”戴兰若以纽约举例,百老汇区域聚集约40家上规模的戏剧院,落地涵盖剧院、演艺团体、服务公司、经纪公司、咨询公司及各类相关行业组织机构的完整产业链,诞生于此的《音乐之声》《猫》等经典作品,为百老汇带来年均1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国内方面,北京立足首都优势,拥有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地标性场馆,正在积极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各类“演艺新空间”,同时聚集全国演艺头部资源,产业链成熟度较高,且拥有北京人艺等高质量内容产出源泉,打造“演艺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至于成都,结束了成都大运会的历史使命后,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凤凰山露天音乐公园等赛事场馆也迎来华丽转身,成为演艺场馆。不过,在戴兰若看来,成都在演艺产业发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演艺+文旅”的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她表示,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成都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城市氛围独具一格。长期以来,从成都入境的游客数量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演艺产业与餐饮、旅游客群相互带动,正是成都演艺市场蓬勃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
建议演艺产业与体育产业相互借鉴
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下半年,成都演唱会的扎堆,无疑是音乐之都建设的重要契机。除了音乐产业资源的加速汇集外,演唱会也将带来巨大的人流聚集。“与文创消费场景、旅游消费场景、餐饮消费场景、会展消费场景产生联动互促效应,为‘三城三都’建设重要的下游消费市场增添新动力。”戴兰若表示。
演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成都演艺市场的蓬勃发展,无疑将带来艺术创作者、经纪机构、服务机构以及关联的技术与资本等演艺资源的加速聚集,有利于逐步丰富成都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供给、推动文化产业业态革新,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与动力源。
与此同时,演艺市场作为一个文化输出的“窗口”,与文学、动漫、影视、游戏等以内容生产、IP运营为核心的产业都有着较强的联动性,“当下火热的沉浸式演出形式将是文化IP极好的新消费场景”。戴兰若表示,在演艺市场日趋火热的背景下,结合成都历来的文旅吸引力,“演艺+旅游”的新业态或将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热点。
“一定程度上,演艺产业可以与体育产业形成资源共享、运营互通、技术互鉴的协同发展格局。”事实上,不少著名场馆是兼具体育和演艺功能的,比如国家体育馆(鸟巢)、香港体育馆(红磡)等。戴兰若表示,除了在场馆方面可以共享载体资源外,演艺产业和体育模式在运营模式上也可以互相借鉴,比如将演艺产业与沉浸式技术进行创新融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