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表奖“优秀故事片”《赛龙夺锦》重映—23年前的这部音乐故事片 为何还能引起观众共鸣?
作曲家李海英
作词家陈洁明
编剧郑华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广欣
幕后
1999年上映的广东电影《赛龙夺锦》,记录下新世纪来临前广东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时代切面。电影里,音乐人龙舟(耿乐饰)的事业和情感都遭遇瓶颈,一位长辈提议他回到家乡,为当地即将在端午节举行的合唱活动写一首合唱作品。他从这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土地里汲取灵感,终于冲破迷茫,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在此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农村女孩真真(梅婷饰)的珍贵爱情……
《赛龙夺锦》由王亨里导演,郑华编剧,广东流行乐坛的黄金搭档——李海鹰和陈洁明操刀配乐。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赛龙夺锦》是一次勇敢的探索:李海鹰与陈洁明尝试将流行音乐、交响乐、民歌等多种音乐类型融合嫁接,让音乐成为影片的灵魂。这部与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同名的电影,拍出了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各行各业团结一心、力争上游的精气神。
《赛龙夺锦》在1999年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23年后,影片入选“广东省迎接党的二十大优秀国产电影展播”,并在广东影视频道重播。熟悉的影像、耳熟能详的音乐,再次唤起观众对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的回忆。影片的三位主创——郑华、李海鹰和陈洁明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讲述了影片的创作故事。23年前的经历,他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起龙仪式上青壮年合力将龙舟拉出水面
采风
“广东四小龙”,你追我赶
1998年适逢改革开放20周年,次年则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大日子。那个夏天,当时在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工作的郑华接到了总经理黄勇交代的任务:做一部农村题材的音乐故事片,并作为重点影片报国家电影局。
郑华有点犯难:一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音乐故事片非常少见;二是农村题材并非他的强项——郑华擅长都市电影,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剧本,处女作《给咖啡加点糖》被视为早期中国都市电影的代表作。“农村题材太难写了,我手上没有任何生活素材和原型,脑袋一片空白。”郑华回忆,“当时,我们对传统农村题材电影还是有一种土气的印象。接到创作任务后,我虽然很兴奋,但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那么,就先去农村走一走吧。郑华带着两万元采风经费,叫上音乐人朋友李海鹰、陈洁明和广东传统民俗专家蒙嘉林,一起到南海、顺德、中山等地采访了半个多月。这趟旅程里,最让郑华震撼的是珠三角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20年,珠三角地区完成了一次经济腾飞。人们把这里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四座中小型城市——东莞、中山、南海、顺德称为“广东四小龙”(也被称作“广东四小虎”)。郑华看见,那些曾以“桑基鱼塘”著称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全国制造业重镇,四座城市各自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在经济上你追我赶,交出令人惊艳的答卷。
这让郑华想起传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这首曲子节奏紧凑、充满动感,生动描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紧张场面。“龙舟比赛很有竞争意识,每一条龙舟都要拼尽全力,争取拔得头筹。但同时,这又是一项讲求集体精神的活动,划龙舟的人必须一起发力,船才能划得快。”他灵光一现,“广东四小龙”就像四艘互不服输的龙舟,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船上的人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在经济建设的赛道上力争上游。郑华决定,就把电影命名为充满岭南特色的《赛龙夺锦》。
一边划龙舟,一边搞合唱
在采风过程中,郑华得知一个有趣的故事。著名指挥家、广州乐团(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创始人之一施明新老先生,每周末都会自行前往南海,辅导当地的合唱团排练。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是当地农民、机关单位职工、学校老师等。当地人对合唱的热爱与指挥家的无私奉献触动了郑华:“施明新这样一位老艺术家,每周都要自己倒几趟公交车去南海。这不是领导下派的任务,他完全是出于对艺术的执着、对村民的感情而去做这件事。我去合唱团采风的那天正好是下雨天,但他们仍然雷打不动地排练,当时的场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珠三角,合唱原来是一项如此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活动。”
耿乐饰演音乐人龙舟
的确,珠三角的合唱文化蔚然成风,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业余合唱团。据2004年《羊城晚报》报道,21世纪初,珠三角约有500个长年活动的业余合唱团,季节性开展活动的合唱团超过一万个。之所以如此普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包括施明新在内的众多指挥家长期深入基层,为业余合唱团带来系统的专业排练。
一边是根植于传统村落文化的赛龙舟,一边是19世纪中叶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多声部合唱,二者在同一个地方和谐共存——既传统又现代、既本土又国际,这就是郑华眼中的珠三角乡村。“采风之后就发现,我不能写一个传统形态的乡村。因为这里的乡村实际上已经是‘国际村’了,住着天南地北的人,也包括外国人——当地有不少外资企业,有外国工程师在这里工作生活。这里的幼儿园还有外教呢。”郑华说。
郑华把这些发现都写进剧本里。故事中,一位名叫“龙舟”的年轻音乐人接到委托,要为其出生地的村民合唱团创作一首合唱作品,因此久违地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生活。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让他逐渐扭转了对农村的偏见。以施明新为原型的角色“施教授”,在祠堂里指导村民合唱团排练;端午节前夕的“起龙”仪式(龙舟平时埋在水底保存,端午节前夕才会出水),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合力将龙舟拉出水面,力量之美扑面而来;龙舟赛当天,祠堂大摆筵席,来吃龙舟饭的人群中还夹杂着几个外国面孔……跟随龙舟的视角,观众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乡村开放而自信的一面。
梅婷饰演真真
音乐
记录广东流行乐坛的光辉时代
郑华也把他擅长的都市生活加进《赛龙夺锦》的剧本里。片中,耿乐饰演的流行音乐人龙舟在广州生活,住公寓、开越野车,女朋友是大明星白琳(王晓娟饰)。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令人目眩神迷,这与龙舟回到家乡后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对流行乐坛的刻画更是细致又真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郑华曾与导演薛芳芳共同执导一部十集纪录片《音乐人》,这部作品由李海鹰与黄霑共同主持,采访了广东、北京、台湾、香港等地的著名音乐人,记录下当时华语流行乐坛的许多珍贵影像。创作《赛龙夺锦》时,郑华把许多流行乐坛秘辛都放在了故事里:比如,片中的女歌星白琳被经纪人教育不能对记者谈论过多恋爱话题,其原型就是《音乐人》里雷颂德教育刚出道的陈慧琳如何应对记者。
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是广东的一枚闪亮勋章。中唱广州、太平洋、新时代、白天鹅等唱片公司开始推行歌手签约制度,包装出毛宁、杨钰莹等内地当代流行乐坛的第一批明星;李海鹰、陈洁明、陈小奇、许建强等创作者打造出大批风靡全国的原创作品。但到了创作《赛龙夺锦》的1998年,广东流行乐坛已初显颓势,备受乐坛重心北移、盗版猖獗等问题困扰,前路并不明朗。
龙舟这个角色浓缩了当时流行乐坛的辉煌与困惑。他曾是一个潇洒、自在的音乐人,但在影片开头就接连遭受挫折:专辑滞销、唱片公司倒闭,花费心思写出的交响乐不被看好;他仍能写出令商家满意的广告歌,却丢失了创作的激情。下一步该怎么走?
《赛龙夺锦》的配乐作者李海鹰也从龙舟身上找到了共鸣:“龙舟的心路历程很可信,每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瓶颈,我也一样。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写不出流行的歌了,但努力一把,我又写出了《爱如空气》(孙俪演唱)。创作状态起起伏伏很正常,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向,重新写出好的作品。”
在《赛龙夺锦》里,家乡蓬勃的生命力让龙舟找回创作的意义。影片后段,他在传统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的旋律基础上,创作出交响合唱音乐《奋斗就是欢乐》,达成了艺术生命的一次飞跃。“赛龙舟整个过程的仪式感很强,个人融入集体,共同拼搏争取一个荣誉。这正好与龙舟从单打独斗的创作到融入合唱团、与村民共同完成交响合唱音乐的过程相互呼应。”郑华解析。
村民合唱团正式演出
龙舟赛当天,祠堂大摆筵席
“黄金搭档”首次尝试音乐故事片
作为一部音乐故事片,《赛龙夺锦》的音乐是全片的一大亮点。一首首或深情或轻快的流行歌曲,勾勒出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生活;委婉优美的咸水歌,带着观众走进富饶美丽的珠三角乡村;榕树下传来的悠扬粤曲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龙舟竞渡,千桨翻飞,激情澎湃的交响合唱作品《赛龙夺锦》唱出强烈的时代节奏……音乐作者之一的陈洁明记得,《赛龙夺锦》在当年不算一个大制作,但他们拿到了当时珠影最高的配乐制作费:“我们按流行音乐的市场价收费,总价30万元。1994年珠影的大制作《冼星海》,全部的交响乐配乐费用也才19万元。但我们有自信,音乐就是《赛龙夺锦》的卖点,是值得这个价钱的。”
为《赛龙夺锦》做配乐的李海鹰和陈洁明是广东流行乐坛的黄金搭档。陈洁明作词、李海鹰谱曲,两人从20世纪80年代的“扒带”时期就以这种方式合作,创作出《我的爱对你说》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接下《赛龙夺锦》的配乐创作,他们多少都抱着点挑战自己的心态。
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参照物——华语音乐故事片实在太少见了;另一方面,影片对音乐的要求颇高:片中经常出现龙舟进行音乐创作的场面,这些音乐还要能体现他当时的状态和心情;别忘了还有紧扣主题的《赛龙夺锦》,要将这首传统广东音乐融入电影中。“当时我们没做过这种项目,有很多想法要尝试。如果中国要做一部音乐故事片,我们觉得广东很有竞争力,因为这里有一个发达的乐坛。”陈洁明说。
在他们的努力下,《赛龙夺锦》将流行音乐、广东音乐、民歌、交响乐等不同音乐类型糅合其中,李海鹰写了近30首曲。“基本把当时广东的音乐面貌都体现出来了。”他说,“当时录音、写作都有点赶时间,因为音乐故事片很讲究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有些场景要录完音才能拍,这就导致时间更紧了。但整个创作都是在激情中进行的,不睡觉也要把音乐都写完。”
《赛龙夺锦》中出现的好几首歌都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佳作。《表演的时代》由当时已经凭借《亚洲雄风》和《爱的奉献》红遍大江南北的韦唯演唱,男歌手汪正正演唱了《这里的冬天不下雪》和《等你Call我》。李海鹰和陈洁明还对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类型的融合进行了探索:由广东本地歌手刘小钰演唱的咸水歌《你让我心动》就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压轴曲目《奋斗就是欢乐》是全片的高潮。影片以蒙太奇的方式将混声合唱团表演和龙舟竞渡交叉剪辑,音乐则以钢琴协奏与混声大合唱交织进行,转接自然,同时蕴藏丰富内涵。这首歌曲在《赛龙夺锦》的旋律基础上创作,陈洁明写的歌词铿锵有力,并点出电影的主题:“奋斗就是欢乐,欢乐就是努力,努力就有收获,收获就在此刻!”
收获
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完成《赛龙夺锦》的剧本创作后,郑华接到了新的工作: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重点电视剧《家园》即将开拍,他是导演之一。《赛龙夺锦》的导演工作就交到了王亨里的手里。王亨里是郑华的摄影师父,《雅马哈鱼档》《孙中山》《冼星海》等优秀岭南电影都有他的贡献。郑华很感谢王亨里对《赛龙夺锦》的付出:“王亨里是编剧、摄影、导演方方面面都厉害的全能电影人,作品多次获得华表奖。他接手这个项目后,对剧本进行了不少调整,尤其是加强了耿乐与梅婷的爱情线。影片之所以获得第六届华表奖,与他对剧本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1999年,《赛龙夺锦》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同年获得此荣誉的影片还包括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著名电影人祁海评价:“1999年的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片,多是大厂耗费巨资拍摄重大历史、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现代乡村题材电影《赛龙夺锦》虽是轻量级小片,但无论题材、主题和艺术构思都大胆出新,用都市人的视角看乡村生活,亮丽新潮,充满青春激情,一扫沉闷土气。该片的造型、动作、音乐将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有机融合。这样的影片在当时很少见,别具一格,令华表奖评委们感到耳目一新,凭创作实力和创作智慧取胜。这一经验值得今天的广东电影人学习。”
在新世纪来临前,《赛龙夺锦》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切面。23年后重新看,又能发掘出新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乡村大拆大建、个人主义盛行、传统价值受到冲击……《赛龙夺锦》颇有前瞻性:它呈现出古村落之美,重视集体主义精神,提倡传统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现在回想,20多年前,我们的意识还挺先进的。现在都提保存古村落,用旅游保存文化的根,我们的电影里都有涉及这些内容。”郑华感叹。影片对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改造,体现出主创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重视传统,但不会因循守旧。以前的广东音乐是没有合唱的,但我们用流行乐、交响乐、电子乐等音乐形态,把《赛龙夺锦》转化成更现代的东西。”郑华说。
《赛龙夺锦》对几位创作者也是意义深远。李海鹰坦言,影片打开了他的创作思路:“90年代末,我还是以流行音乐创作为主,这部电影对我后面的创作有了一个启发性的作用,第一次把那么多不同类型的音乐都组合在一起了。”21世纪后,李海鹰成功转型,在头一个十年创作出《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经典影视配乐;在2010年后又专注交响乐的创作,至今笔耕不辍。而陈洁明至今对影片的压轴曲目《奋斗就是欢乐》印象深刻:“时代一直在变,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团结、比如奋斗,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这种激情。23年过去,我和海鹰、郑华这一代人,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