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歌唱家王传亮:我是地地道道的“星海制造”

来源:金羊网 作者: 艾修煜 发表时间:2022-06-24 10:13
金羊网  作者: 艾修煜  2022-06-24
6月13日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7周年纪念日。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6月13日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17周年纪念日。6月17日-19日,由星海音乐学院与广州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在广州大剧院连演三场。该剧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故事为原型,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展现了新一代学子对“星海精神”的探寻与传承。

对于男主角王传亮来说,此次演出是一趟全新又亲切的旅程——这是他第三次在舞台作品中饰演冼星海。近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冼星海专业户”,他表示:“星海先生勇于追求理想、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在今天同样能给年轻人提供思想的火把和精神的火炬。”

新作

学子致敬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他将满腔热血倾注到一首首激昂高亢、催人奋进的乐曲当中。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以惊人的创作力留下了《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数百首富有战斗性、感染力的音乐作品,以强劲音符鼓舞人心,以震撼旋律抗敌救国,在炮火硝烟中,谱写出壮丽的民族之声。

歌剧《星海星海》讲述了一群星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在排演《黄河大合唱》过程中产生创作观念冲突,决定寻访冼星海的人生足印,探索、感悟其精神的经历。在寻访中,当代学子找到了冼星海创作的精神信仰与力量源头。对于歌剧《星海星海》的创作,导演王向东说:“创作一部以冼星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以艺术形式讲述音乐家的故事,以艺术创作践行音乐家精神的传承,是‘星海人’的责任。”

作为一部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在音乐上有何特色?王传亮认为:“我觉得《星海星海》很接地气,它在音乐的表达上,趋向于用流动性的音乐线条,让一些没有学过音乐的普通观众,都能很好地接受它。此外,它也借鉴了一些音乐剧的创作特色,剧中的部分音乐段落朗朗上口,容易打动观众。”

另外,主创人员还在《星海星海》中融入了广东元素。“比如,我和任雯文饰演的钱韵玲用粤语演唱了一首广东的劳动号子《顶硬上》,这是母亲教给冼星海的一首歌,体现了广东人不怕苦、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在星海先生的一生中,这首歌一直激励着他迎难而上。”

“冼星海坚持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音乐大众化的创作方向,不断研究与探索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他的作品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民族自信的光芒。”导演王向东说,希望以青春与历史的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以榜样的力量感奋当下。

缘分

三度扮演冼星海

王传亮和冼星海似乎有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早在2015年,还是一名学生的王传亮就在国内首部以冼星海为题材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中挑大梁。这部广东原创音乐剧以冼星海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音乐历程为线索,讲述了他的音乐创作实践和成长故事。随后,王传亮又参与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的原创歌剧《天下黄河》,与冼星海一角二度结缘。如今,他在《星海星海》一剧中再度扮演冼星海,可谓缘分匪浅。

这三次创作让王传亮获得成长,他说:“《烽火·冼星海》是我人生的首部歌剧作品,当时是懵懵懂懂地创作了一个舞台人物;《天下黄河》让我对冼星海的认知丰富了起来,对塑造人物有了基本的认知,为此后的表演打了一个好的根基。《星海星海》算是我的一个汇报总结,也像是交给自己的一份答卷。我在前两次演出中积攒了经验,再演冼星海确实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也更知道如何拿捏表演的细节、如何体现音乐家的性格。如今,对我来说,冼星海不仅是我的精神导师,更像我一个生平故事如数家珍的老朋友。”

在王传亮眼中,“执着”是冼星海性格中最突出的特质之一。“他当时去巴黎求学的费用都是靠勤工俭学积攒的,他在巴黎时挨饿受冻、遭受歧视,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追梦过程中遇到所有的困难,他都能克服。”

这种执着的冼星海精神,在王传亮看来,是艺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从艺的道路很难,对于任何学艺者来说,想突破、想攀高峰,一定要有这种劲头。”

逆袭

“吊车尾”到第一名

王传亮2010年考入星海音乐学院后,一路从本科念到研究生,随后留校任教,成为声乐歌剧系的一名教师。“我是地地道道的‘星海制造’‘星海土特产’。”说起自己的从艺经历,王传亮直叹幸运,“小时候,每当班里有表演任务,我都很积极。家人老师也觉得我的声音不错,便开始有意识地鼓励我、肯定我。”

上了初中后,王传亮开始零星地接受一些声乐训练。直到考入星海音乐学院,王传亮才开始接触系统的音乐训练。谈到考学经历,王传亮大大方方地“自揭老底”:“我考了两年学,两次的目标都是星海音乐学院。第一年失败了,第二年我以倒数第一名的成绩入学了。”

尽管基础薄弱,但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王传亮可塑性极高,大学第二学期,他便“逆袭”为全班第一。“那时候的我是一块很干的海绵,老师教的东西,我都能很快吸纳。我热爱音乐,舞台总能触碰到让我心灵最愉悦的那根神经。再一个,我的好心态也帮助我飞快进步——反正我已经触底了,倒数第二名对我来说也是进步。”

“对我来说,选择星海音乐学院是个明智又幸运的选择”,王传亮回忆,上学期间,因为家庭变故,他一度面临经济难题,是学校和老师的帮助让他挺了过来,“当时一度连学费都难以支撑,是学校帮我申请助学金,我才能维持学业。而且,星海的老师们乐教善教,一步一步把我挖掘出来。杨岩是我的人生最重要的导师,他在生活上一直帮助我,学习上更不用说了,经常给我加课。所以,尽管坎坷不少,我也挺过来了。”

获奖

奖项只是敲门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王传亮凭借《看青春中国如喷薄日出》和《寻常的故事》两首歌剧咏叹调,摘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大奖。对此,王传亮表示:“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对于我来说,它只是一个敲门砖,让大家认可了我,也带给我更多表演机会。拿金钟奖的人有很多,最终能站在歌剧舞台上贡献出好的表演的人仍是少数。因此,金钟奖只是个起点。”怀揣这个想法,王传亮在7年时间里,先后出演了15部歌剧作品,包括《先行者》《茶花女》《魔笛》《爱的甘醇》《马向阳下乡记》《英·雄》 《红船》等。

2020年,凭借着《沂蒙山》中的林生一角,王传亮摘得了又一个沉甸甸的奖项——第三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这部由山东歌舞剧院打造的大型民族歌剧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沂蒙山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2021年5月,该剧曾在广州上演,获得羊城观众的热烈追捧。

“我饰演的林生,是当时所有想去保家卫国、想为国家奉献力量的年轻人的集合体。”为了更好地演绎林生一角,王传亮曾前往沂蒙山区采风,“实地了解到当地民众抗日的鲜活事迹,那种震撼格外强烈。”说起这部剧的演出经历,王传亮感叹自己很幸运:“我的爷爷奶奶分别来自费县和蒙阴,都是地道的临沂人,但很可惜,我之前从未回去过。也是因为《沂蒙山》,我增加了对故土的身份认同感。”

能够摘得白玉兰奖,王传亮坦言“出乎意料、受宠若惊”,这份肯定也让他对塑造人物有了更多信心:“从艺者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不断积累,就像一坛好酒需要靠时间发酵,才能孕育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教学

舞台经验反哺教学

除了舞台上的演出,如今,王传亮还是个已有四年教龄的老师。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谈起自己的教书经:“我喜欢聆听,希望学生能把想法说出来。我不会将想法强加给他们,因为舞台是瞬息万变的,我希望学生们能更加灵活地应对。”

在王传亮看来,歌剧是舞台艺术中的明珠:“歌剧这类现场性的表演,需要表演者同时保持理性与感性,这是很难拿捏的。在尽情释放情感投入角色的同时,我们脑中要绷着一根弦,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总之,要把感性留给观众,把理性的根深扎在自己脑中。”

7年15部剧,如此密集的演出,在王传亮看来是为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我希望把我的舞台经验运用到教学中。”观众的反馈对王传亮来说至关重要:“观众对歌剧有兴趣、有好的欣赏状态,坚定了我对舞台艺术的追求,也坚定了我对于音乐教学的传承之心。”

在未来,王传亮期待能塑造更多不同的舞台形象,将岭南音乐元素和歌剧艺术作深度融合,“西为中用,讲好本土故事”。“星海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扎根本土,立足本土,用人民的力量去歌唱’。借鉴西洋歌剧的架构,结合中国音乐的元素,成就我们的民族歌剧,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是我想要去做、想去追求的事情。” 

编辑:邓豪杰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