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鸿春:见过更大的世界,才理解了潮汕“爸”“妈”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丽 发表时间:2022-05-07 09:45
金羊网  作者:李丽  2022-05-07
用两部电影展现潮汕家庭的冲突与和解。

用两部电影展现潮汕家庭的冲突与和解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蓝鸿春是当下中国最懂潮汕人的导演,这句话可能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在潮汕人看来,他的两部电影拍的就是最真实的“胶己人”日常。而在外地观众看来,过去也从没有过如此鲜活的片子,让他们认识到除了“懂吃”和“会做生意”这两大标签之外更立体的潮汕人。至于电影业界——在《爸,我一定行的》和《带你去见我妈》之前,潮汕电影更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极其小众和陌生的词。

蓝鸿春的两部电影,切入口都选择了潮汕家庭这一观念冲突的集中地。但在他的电影里,传统和现代从来都不是敌人,潮汕年轻人对父辈的理解也从未仅仅止步于顺从。在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的独家自述里,我们将听到一个潮汕青年对家乡文化从质疑到理解和吸收,最终从中汲取生命能量的心路历程。

你所来自的土地,其实就是最具世界性的

我第一次对拍电影产生兴趣是2007年。当时我还在念大学,平时会玩当时很流行的DV拍客。有一天我偶尔看了一部电影——侯孝贤的《恋恋风尘》。在那之前,我对台湾电影完全没有概念——因为小时候一直看香港电影嘛,只知道香港电影很好看。《恋恋风尘》让我知道,原来中国人的电影里还有这么别致的一种存在,而且它跟我老家潮汕的气质那么接近。那种感觉跟我以前看的所有电影都不一样,是一种跟你的生命体验极其接近的气息。

后来我又慢慢了解到,其实这一类电影早就在国际上得到了很高的赞誉。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你的生命体验和你所来自的土地,这些最本源的东西就是最具世界性的。

第一次拍电影,风格像周星驰+侯孝贤

我真正拍电影是在2017年,拍了纯潮阳话对白的《爸,我一定行的》。在那之前我在凤凰卫视拍了6年纪录片,时政、人文、历史、社会调查……很多类型的纪录片我都拍过。其间我也找机会拍了不少潮汕题材的纪录片,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更深深地感受到潮汕是一个把传统底蕴保存得很好的地方,它在镜头里的呈现也很有质感。当时我就想,总有一天我会拍一部潮汕的电影。

《爸,我一定行的》是部很穷的片子,全靠身边朋友和老同学的资助才拍完。我们都没想到它后来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花了几百万元,卖了接近5000万元票房,相当于给投资人赚了好几倍的钱。

但其实这部电影在风格上是割裂的,里面既有香港电影的影子,也有台湾电影的影子,两种风格被我们硬生生拼在一起。这跟我们刚开始想兼顾更多的观众有关,我们总觉得,如果一开始就用侯孝贤电影的画风,作品的传播度可能会很低。所以,我们拍父子关系的那条线用的是台湾电影的手法,但主角“369”的成长线却做得非常跳脱,那种感觉就好比周星驰跟侯孝贤一起拍了一部电影。但幸好,潮汕观众过去真的没看过拍潮汕的电影,他们觉得没关系,你只要拍出来我们就会很欢迎。

潮汕群体的情绪价值,不能用第二次

现在回想起来,《爸,我一定行的》能成功有它的特殊性。为什么它的投资回报率这么高?更多的其实不是作品本身的功劳,而是潮汕这个群体的情绪价值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但这样的情绪,用一次就够了。我们都很清楚,如果未来想把这条路走得更远,就必须摒弃对潮汕这个族群的情绪的放大,去认认真真地讲一个能让更多人代入情感的故事。

不过,正因为第一部电影在商业上还算成功,到了拍第二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也有信心把片子做得更符合我们内心真正想要呈现的气质——更日常,也更乡土一些。

第二部电影《带你去见我妈》还是原来那帮朋友投钱,但我们都明白这次不是要讨好哪个群体,我们是要正儿八经地拍一部电影。

《带你去见我妈》跟《爸,我一定行的》在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还是说两代潮汕人观念的冲突。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潮汕小孩都会遇到的,我自己也消化和理解了很多年。小时候我们被很多外面的声音所影响,觉得自己的父辈怎么这么落后和愚昧,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否定的感觉。但长大之后随着自己慢慢开始往外走,我们会发现父辈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狭隘。我们之所以曾经那么觉得,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见过更大的世界。

等我们见过世界再回头看,会发现这片土地上的人其实都活得很通透。至少我身边的至亲——我的父母和我的爷爷奶奶那辈人,他们都非常从容地面对自己非常普通的生活,认真地去做好手头每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他们身上有一种很强的信念感,那种感觉有点像是活在比较久远年代里的人。

我最佩服潮汕父辈的一点,是他们像永动机一样永不枯竭的精神能量。就好比《爸,我一定行的》里面的爸爸和《带你去见我妈》里的妈妈,他们都是思想很传统的人,甚至还带有一些偏见,但他们的精神世界都非常充沛,永远有一股生命能量在推动他们向前走。这种充沛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非常缺乏的,所以我很珍视,想把它拍到电影里。

潮汕人一旦决定要做,就会全力以赴

我的两部电影,演员用的都是素人。《爸,我一定行的》里面的爸爸,生活中是一个卖麻叶的小老板,后来他又到《带你去见我妈》里面演了爸爸。《带你去见我妈》里的妈妈,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甚至不太识字。

爸爸和妈妈都是被自己的小孩拉来试镜的,他们的人生本来没有“我可以去演戏”这个概念,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普通的乡下大叔大妈,怎么可能去拍电影呢?但是他们的小孩视野已经变了,觉得他们可以本色演出,就把他们硬拉了来,然后他们也就从容地接受了这件事。他们觉得既然小孩一定要我来,那我就来试试看吧。可一旦他们决定要试试看的时候,他们的那种精气神就出来了,他们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甚至超过了很多专业演员。

我对爸爸妈妈这两个演员的最大感受,就是一旦他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种全力以赴的态度。他们在用尽自己所有的能量,去完成这个生命阶段里他们认定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事。这一点其实也是很多潮汕人的共通点:这件事情我既然决定做了,那不管它的成败,我要对老天爷有个交代。我感觉爸爸和妈妈就是用这样的心态在做事,用尽全力,从不偷懒。这一点,或许也是很多潮汕人在事业上会成功的原因。

《带你去见我妈》里面的那个奶奶,跟她本人在生活中也是很相似的。到了她那个年纪,人生该看透的都看透了,观念上反而会变得非常开明。在子孙后辈的婚恋事情上,奶奶这个演员的态度其实跟她在电影里面表达的一模一样。她一定要自己说出来的每句台词都是她内心认可的,她才肯说。

父辈们过得辛苦,但精神却是富足的

我很难总结父辈身上这股精气神到底来自哪里,但我隐约觉得,它跟我们当下更强调的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实现是相反的,那是一种偏集体主义的东西。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其他全都放在第二位,但他们那代人把自我放在很后面,他们会牺牲自我去成就家人甚至他人。

我自己的父母,比电影里的爸爸妈妈性格更加柔软,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永远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里的所有困境,从来不会迷茫明天会怎样。

其实我们父辈的人生是很辛苦的,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很富足的。我们这一代人好像在物质上更充沛,但我们的精神比他们更充沛吗?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更好,我不敢评判,我只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这种不一样,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很多人都说,从两部电影里他们能看到潮汕的年轻人特别能理解和接受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可能真的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好像潮汕的年轻人越往外走、接受更多教育,就会越珍视那片土地带给我们的东西。我自己毕业后,在深圳待了很多年。深圳是个很新的城市,我发现很多外来的人对自己的故土没什么特别的认知,身上有一种迷失感。但潮汕人好像很少这样,我们对于自己来自潮汕这片土地的身份认知非常强烈。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正视和思考我家乡的文化。有的人觉得它很传统,有的人觉得它很大胆,它有一些东西被人骂得很惨,但也有一些东西让大家觉得很值得保存。我发现,潮汕文化确实是一个很两面的存在。我感受它,然后慢慢修正自己对它的认知,到今天,我会因为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而感到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豪。

在我看来,潮汕文化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或先锋,甚至可能会被定义为落后、小众、偏于一隅,但可能正因为它的小众,它在当下这种互联网大潮中扁平和统一的审美里,反而显得很有价值。我们的这种不一样,变成了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很多年轻人致力于传承和传播潮汕文化

我一直在讲“我们”,其中当然包括我拍两部电影的搭档“369”郑润奇。我最早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定位有点像是潮汕地区的“王大锤”。他做段子在当地很出名,很多人喜欢他,我自己也是他的公众号粉丝。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很野生的力量,觉得我们合作可能会有一个相互加码的效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两个的确一拍即合。

其实像我们这样致力于传承和传播潮汕文化的年轻人,现在还有很多。比如跟我们在两部电影里都合作过的玩具船长乐队,他们一直在用方言音乐的方式传播潮汕文化。还有一些年轻人用说唱,用插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做这件事。但有些艺术形式因为相对小众,没有办法被大规模地传播和看见。相比起来,电影确实是一个更通俗的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去传播这片土地的人文。

现在,用潮汕题材拍电影的同行也越来越多了。不光潮汕文化,其实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广东本土题材的电影都很多,但其中潮汕文化所占的比例确实比较高。其中或许也有我们两部电影带动的原因,大家觉得,哎,好像这个东西有市场。另外从创作者的角度,潮汕这个地方也容易出故事。因为潮汕有很多传统,相应地就会产生很多冲突点,故事也比较容易编。

家庭关系,是我拍潮汕电影的“富矿”

我们的下一部电影,其实从去年就开始准备了。原本的设想是,我们这次来讲一讲潮汕家庭里多个子女之间的故事。但没想到这个题材写起来好难,比我们前两部都要难,因为人物关系的复杂度变得更高了。我现在不敢说什么时候能把剧本写完,甚至我在编剧的过程中都想过: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是不是要用电视剧的方式才能把它讲清楚?总之,剧本还在写,但最终怎么落地,我现在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第三部我应该还是会用潮州话,用纯素人。但以后就不一定了,或许我会用专业演员,或许我会用普通话,甚至可能只用一个潮汕的背景来讲故事,视剧情的需求而定。但我对潮汕家庭的那些故事仍然感兴趣,如果有可能,这个题材我会一直拍下去。因为我觉得,潮汕人对家庭关系的处理,那种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连接感,可能是这个族群最核心的能量来源。现在很多在外面工作的潮汕年轻人,他们也不是为了自己在奋斗,他们都带着很大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其实就是家庭给予的,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

从戏剧的角度讲,潮汕家庭关系中天然的戏剧矛盾也天生适合拍成电影。每一个潮汕家庭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从里面走出来的小孩性格也更加多线条。很多人说潮汕人中多“社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情商从小就被大规模地训练过,有时候或许EQ要比IQ高。

总之,潮汕家庭的故事是一个电影创作的富矿,不是两三部电影就能拍得完的,它值得一直被讲述下去。

快问快答

对你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蓝鸿春:侯孝贤。

对你影响最大的普通人是谁?

蓝鸿春:父亲。

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蓝鸿春:桥本忍《复眼的映像》。

你最近喜欢的一部影视作品?

蓝鸿春:《偶然与想象》。

你最爱的广东文化是哪一类?

蓝鸿春:美食。

除本行外你有擅长的艺术吗?

蓝鸿春:没有。

请用三个词来推荐你的领域?

蓝鸿春:本心、真心、童心。

编辑:聂粤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