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圈“她力量”③ 为了给《影》做声效,她变成“雨声收集控”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图/海报、剧照、资料图
女性力量在影视行业中,向来不可或缺。哪怕是在摄影、剪辑、录音等男性占据绝对数量的技术类岗位,也不乏女性身影。
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影片《雌雄大盗》中,女电影剪辑师德德·艾伦打破陈规的剪辑手法便获得了盛赞,美国陶森大学电影学教授格雷格·法勒说,“《雌雄大盗》和《江湖浪子》是电影剪辑史上的标杆。艾伦为电影剪辑所做的创新已完全融入到当今的电影业中”。

2018年,第90届奥斯卡角逐中,《泥土之界》的摄影师瑞秋·莫里森被提名最佳摄影,这也是奥斯卡历史上首次女性摄影师入围。
在国内,也有一波优秀女性在各类影视技术岗位上发光发热。她们用自己的从业经历证明: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属于女性电影人的道路和一切有志于此的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大分别。
录音师
赵楠
代表作品:《孔雀》《太阳照常升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悬崖之上》
为了《影》,我们几乎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的雨声
相比较摄影、剪辑,录音是电影技术部门中普通观众关注度更低的存在。然而,如果仔细察看奥斯卡的颁奖名单就会发现,所有的技术工种中,只有“录音”被分设为录音剪辑(Sound Editing)和录音混音(Sound Mixing)两个奖项。由此可见,电影录音工程的复杂与重要。

200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随后进入中国电影集团担任录音师的赵楠,目前是国内最好的电影录音师之一。从业20多年来,赵楠几乎做过与声音相关的所有工种: 对白录音、对白编辑、动效录音、动效编辑……她经历过电影同期声盛行的时代,感受过录音行业的跌宕起伏,也在数字技术和电脑制作盛行的当下,继续“冲浪”。《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画皮 2》《催眠大师》等作品让她在中外屡获大奖,还成为奧斯卡评委会成员。
尽管个人成绩斐然,但赵楠心中一度非常不忿——“电影相关的所有创作部门都非常不容易、艰辛。然而,声音相较于其他方面,关注者最少。为什么大家对我们的关注度这么少呢?!”
“大家通常会说一部电影的导演很好,演员很好、摄影很好、美术很好,提到声音时,最多会说‘音乐不错’。”如今,早已平静下来的在赵楠理解到声音在电影工业部门中最容易被忽视,某种程度是因为声音的特性决定的,“声音并不直观的,听觉相对于视觉又是被动的”。
不受关注,并不意味着不重要,相反,电影赋予观众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声音带来。相对于2D或3D的画面,声音更可以做到沉浸、环绕、立体,也是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的符号。
对赵楠来说,电影的声音不单是“还原”出来的,更多的是“创造”出来的。而录音师恰似一个“魔术师”,从声音的想象、声音的采集、到声音的编辑与再创造一一踏足,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幻术”。
在张艺谋电影《影》的声音创作过程中,为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赵楠带领团队“几乎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的雨声”,一场看似平常的刺杀戏份,实际上是无数个声音叠加后才营造出来的暴力美学。

录音不受普通观众重视,行业内,一部电影给声音预留的创作时间往往也是很短促的。因此,录音师的工作日常,拼命是常态,“熬夜加班特别正常,生活没有规律,吃饭也没有点儿”,赵楠曾如此描述过。
在电影声音行业能坚持下来的女性非常少,赵楠像个女战士,既会感觉到孤独,但也享受着快乐。“我第一次领香港金像奖的时候,邀请函上写的称谓是‘赵楠先生’,很多人都以为我是个男性,但我认为录音师的工作是没有性别差异的。”归根结底,赵楠总结,“还是因为喜欢,所以我才能一直做这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