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娄烨的迷雾 这就是最好的巩俐

来源:金羊网 作者:李丽 发表时间:2021-10-15 09:02
金羊网  作者:李丽  2021-10-15
《兰心大剧院》未公映已有豆瓣评分,主要原因是它早在2019年9月初便已入围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有多少人认为《兰心大剧院》是“巩俐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就有多少人对此说法嗤之以鼻。这并非基于巩俐本身表演的好坏,而关乎你对《兰心大剧院》这部作品接受与否。

今天,这部最初计划于2019年12月底上映的娄烨作品在撤档近两年后全面公映,而豆瓣7.2分的评价或许并不足以给大多数普通观众以“看还是不看”的明确指引。黑白画面、戏中戏、反类型叙事……因为巩俐的存在,《兰心大剧院》或将成为娄烨近年作品中最受大众关注的一部,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一部。

1 复杂神秘 “百年不遇”

《兰心大剧院》未公映已有豆瓣评分,主要原因是它早在2019年9月初便已入围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在威尼斯举办了全球首映礼。当时,编剧兼制片人马英力首次宣布影片将于2019年12月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然而影片在上映当日突然宣布撤档,时隔接近两年,方才与观众正式见面。

《兰心大剧院》根据虹影小说《上海之死》及横光利一小说《上海》改编,主要讲述的是1941年,著名演员于堇返回“孤岛时期”的上海后所发生的事。表面看来,她是回沪排演旧情人——导演谭呐的新戏《礼拜六小说》,但实际上她另有使命。暗流涌动中,盟军远东情报人员、南京汪伪特工、重庆军统等各方纷纷设局,刺探她回归的真正目的。在短短六天时间里,九个人物在敌明我暗的重重谍影下展开生死对抗……

为什么选巩俐?事实上,娄烨在选角之初就决定减少演员在贴近人物时的难度。他认为,一定要“找一个真正的大明星”,而不是去“演一个大明星”。最终,他找到了被片中扮演莫之因的王传君形容为“气场两米八”的巩俐。

演一个大明星,对一个大明星来说何难之有?巩俐认为,还是很难。她说:“我演过30多部电影,还没演过这样的角色。”角色本身的设定要会五国语言,而为了拍摄,她起码要能说流利的日语和法语台词,此外她要学开枪以应付激烈的枪战戏,甚至还要学习催眠术——在影片的片尾字幕中,甚至明确出现了“催眠师”的指导岗位。

更难的还是角色的复杂度:肩负神秘使命的女间谍,名噪一时的大明星,同时还是一名前妻、情人、养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巩俐甚至用“百年不遇”来形容于堇,称这个角色的“复杂度”和“神秘感”都令她深深着迷。

2 自由表演 戏中有戏

对于没跟娄烨合作过的人来说,娄烨“一切以表演为主”的拍摄模式也需要时间来适应。跟他合作过四次的张颂文便透露,在娄烨的片场,你甚至很难看到除了摄影师以外的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娄烨的要求里,演员不需要“死背”剧本,只需要进入剧本设定的空间,然后自由地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演员无需操心自己的表现,摄影机自会捕捉他们的每一个微妙的细节呈现。

这样的排演方式,在《兰心大剧院》的“戏中戏”里体现得颇为明显。赵又廷扮演的话剧导演谭呐仿佛成了娄烨的“分身”,特写镜头下,他敏锐的双眼迅速扫完片场的所有细节。一声“开始”之后,片场里所有人便自然地流动起来:有人跳舞,有人聊天,有人喝酒,而在一个小角落里,于堇扮演的秋兰正在静静地抽烟。既是导演也是演员的谭呐在这部话剧中饰演她的追求者,他上前询问:“秋兰小姐?”秋兰懒懒抬眼,冷漠回应:“对不起,你认错人了。”

这段戏中戏,谭呐排了很多次,于是,于堇和他的对手戏也进行了很多次——每一次,两人的表演都不一样。而在娄烨这个“幕后大导演”指挥的镜头里,赵又廷和巩俐的状态也次次不尽相同。据巩俐透露,这段戏,娄烨给足了他们时间,而他们俩聊了又聊,最终把彼此都给聊困了。在这个过程里,两位演员还需要不停地自我警惕:我们还是于堇和谭呐,不能聊着聊着,就变成巩俐和赵又廷了。

娄烨对于表演的开放度到了哪个程度?他要求每个演员甚至工作人员都去想一个《兰心大剧院》的结局。赵又廷便透露,他认真地想了三四个结局,虽然跟现在的结局不同,但他真心觉得自己的想法对结局有贡献。有意思的是,巩俐的感受跟他相似。两人都深刻地感受到对人物命运的参与感,这或许正是娄烨最开始布置这项“作业”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3 手持摄影 时空模糊

《兰心大剧院》的反类型,从整部影片的色彩上就能体会到。全片黑白色,只有声效没有配乐,作品的严肃性和文艺感扑面而来。对此,观众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甚至打算来看一部上海滩版爽片《007》,势必大失所望。

手持摄像方式同样对部分观众有“劝退”效果。这一点在娄烨2018年的作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时便引起过话题——该片摇晃的镜头语言把一些观众给晃晕甚至晃吐了。也是从那部作品开始,“看娄烨片最好坐后排”成了影迷之间善意的友情提醒。

而相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兰心大剧院》在时间和空间结构上对普通观众的挑战显然更高。譬如影片一开始,直接进入的便是谭呐排演的“戏中戏”。这段戏的排练年份是1937年,但随着“戏中戏”排演的结束,时间便直接跨越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前一周。这中间的四年,于堇的离开和归来,剧情都没有给予清晰的解释,只是通过各种人物之口进行了碎片式交代。

比时间上的模糊更耐人寻味的,则是《兰心大剧院》在空间乃至人物关系上的去边界化。《星期六小说》是一部即将在兰心大剧院公演的话剧,这意味着整个舞台顶多只有三面布景,还有一面必须留给观众视野。但随着影片镜头跟随人物流转,你渐渐会忘记这本应该是一个舞台,若你留心注意,就会发现整个舞台原本应该空白的“第四面”也不知在何时早已被布景填满。

此外,于堇和谭呐是一对旧情人,于堇回到上海完成任务,同时想把谭呐带走。而在《礼拜六小说》里,于堇和谭呐扮演的角色关系跟两人的现实关系也是相互对应的。这便进一步打破了影片在叙事上的界限。

这些娄烨在时间、空间、人物关系上所玩的“花招”,到底是为观众增高了观影门槛,还是添加了观影乐趣,或许还得等影片大规模公映后才有答案。

4 看到巩俐 忘记巩俐

编剧马英力曾经表示,将《兰心大剧院》拍成“黑白片”,是想打破人们对旧上海“灯红酒绿”的刻板印象。这种去符号化的倾向还体现在整部影片里每个人物的塑造上——就像娄烨过去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他更着重于人物在某时某刻的状态和情绪,而不是他们的身份。

这也是部分影迷认为巩俐在《兰心大剧院》中奉献出其“从影以来最佳演出”的原因。因为在娄烨的帮助下,巩俐更多用自己的表演,而不是靠剧情的“告知”,展现了在大时代洪流中一个渺小但关键的女性的命运。她的人生被处处裹挟,但最终抓住了唯一也是最后一个机会向“棋子”的命运说不。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物对自己的人生观或世界观进行过任何口头说明。观众只能跟随人物的选择,旁观他们的犹豫或果决,感受那段历史里的多方视角和状态。这也是巩俐自己的感受,她曾表示,自己曾“一时恍惚”,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部故事片还是纪录片”。

赵又廷也曾表示,他拍摄《兰心大剧院》时一度很迷惘,但最终他发现,拍娄烨的电影,真正“对的方向”就是忘记“对的方向”。从成片来看,这一点巩俐显然掌握得更为炉火纯青。不需要谈论整部戏里她有几场令人难忘的哭戏或枪战戏,因为作为一个有历史、有故事、有背景的明星兼间谍,1937年和1941年的于堇已经被娄烨的镜头完整地定格在《兰心大剧院》里。同样被定格的,还有今年56岁但仍有更多表演可能性的巩俐本人。

有观众表示,几乎从第一场戏开始,便已经忘记了眼前的人是巩俐。当初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曾如此评价《兰心大剧院》和巩俐:“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的全新作品,集动作、浪漫、间谍、背叛于一身。这是巩俐多年来最出色的一个角色。”

巩俐自己则希望观众能给这部略有门槛的电影一个机会。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拍这个电影,就希望观众能静静地看一部纯粹的电影,找到电影本身的样子,而不是逛商场时顺便看个电影。”

【观众评价】

真实丰满?无精打采?

Shawn:喜欢上海雨天氤氲的氛围 但是节奏太缓慢了……不太喜欢。

嘉凉:其实不喜欢娄烨转战商业类型片,因为这压根与他的电影语言的气质不相符。这次,氤氲潮湿的氛围有了,朦胧暧昧的情愫有了,逐梦一样的摇晃镜头有了,是我们熟悉的娄烨元素,但这只是一层皮。被包裹的谍战成分有些牵强且漏洞百出,戏中戏也没有带来亦真亦假、虚实不辨的空间时间错乱感。

frozenmoon:这是电影,而不只是用影像的形式讲故事。它有属于光与影的野心,重视叙述语言和叙述本身,比《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要强很多。

素人:从第一个镜头、第一个声响起感官就被调动起来。细致丰富的声效和画面细节带来完完全全的沉浸感。巩俐的演出让人难以自拔,很难不被这个谜一样的女人“蛊惑”。在娄烨的镜头里看着她的眼睛,好像什么都能看到,又像什么都读不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xiaoyaah:这戏和巩俐的演出一样无精打采。

二月鸟语:巩俐演得真好,整个剧本就像为她量身定制的一样。在巩俐面前,其他演员的表演全部黯然失色。

笑意:色彩与背景音乐这些对于情绪调动至关重要的因素都被控制到极简。正因为如此,黑与白之间的灰、清晰且有层次的环境声,连枪声和大衣的质感都是别致的。最让我回味的是影片中的人情味,没有大喜大悲的渲染,人物内心的波澜却能够清晰感知。巩俐作为女人的爱与柔软,与她面对敌人咬牙枪战的坚决,都让角色无比真实丰满。

(评论摘自豆瓣)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