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

端午假期,寻味东莞

来源: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发表时间:2020-06-23 17:27
分享到


黄油蟹


桂味荔枝

林旁粽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6月14日,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风味人间》第二季收官,6月21日,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开播。当天,“稻来”纪录片团队的掌舵人陈晓卿发了微博:“这是稻来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历时两年,终于得见观众。今晚九点半,各位请移步广东卫视,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同步,我们一起寻味。”美食家蔡澜也转发了微博。

继四年前的《寻味顺德》之后,岭南风味的新一轮探索之旅正式拉开帷幕:荔枝、腐皮豆浆、林旁粽、黄油蟹、阴菜、腊味、冬四宝……东莞美食全部C位出道!

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但在“世界工厂”身份之外,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神奇的美食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寻味东莞》共三集,而首播集播出恰逢端午节前后,而节目中有大量端午节时令美食,想吃桂味荔枝、黄油蟹、林旁粽……端午节,来东莞吧!

A 端午假期,寻东莞美食

北方“甜粽子”和南方“咸粽子”之争,每年都会在端午节上演。而在《寻味东莞》首播集,节目展示了东莞本地形态万千、味道多样的林旁粽。林旁叶被编织成菜篮、鱼篓等造型,而不同造型有不同寓意:鱼篓状代表风调雨顺;枕头状寓意高枕无忧;菜篮状寓意丰衣足食;笔架状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上进。天然林旁叶富含与大米相同的芳香成分,因此林旁粽的风味有更加浓郁的稻谷香气。据悉,东莞本地人以往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期间做林旁粽,但到了今天,就连东莞本地年轻人都很少听说“林旁粽”。如果这个端午节,食客在东莞找不到林旁粽,别慌,东莞的裹蒸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裹蒸粽就是典型的南方“咸粽子”:脱皮的绿豆、咸蛋黄、五花腩肉裹满五香粉,然后被代表东莞市的莞草包裹,蒸煮出锅。

节目组甚至还为观众整理出一份端午节去东莞打卡美食的地图。例如,早餐要去万江街道喝腐皮豆浆。首播集介绍了腐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对广东人而言,腐竹的发音类似“富足”,是个吉祥的兆头。东莞从清朝就开始制作腐竹,手工腐竹作坊达几百家,如今只有片中介绍的森叔等几个人还在坚持手工制作腐竹。腐皮与豆浆一同盛入碗中,被称为“腐皮豆浆”,这是最地道的东莞早餐。白天,要去谢岗镇吃桂味荔枝。这里有着东莞海拔最高的银瓶山,这也是东莞历史最悠久的荔枝林之一。片中还介绍了岭南人吃荔枝的文化——由于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所以,“荔枝是树下的最好吃”,因为新鲜。午餐如何解决?要去位于东莞西南角的虎门吃螃蟹,这个季节可以吃膏蟹。成熟的青蟹,在夏秋之交最美味。现在夏至时节,如果能吃到千里挑一的“蟹中顶流”黄油蟹,那也算不虚此行了。

B 四季轮转,道东莞家常

与此前《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相似,《寻味东莞》也突出了人文性。首播节目呈现的都是东莞普通人对美食的理解。东莞是急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但东莞人从饮食到生活,仍保留着最传统的味道,甚至仪式感。无论是片中呈现的在荔枝林里忙碌的罗卫国,还是守护自己一方田地、用心制作阴菜的卢国华,都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荔枝”“阴菜”的段落,除了可以看到荔枝的开花、生长、成熟、收获,还有农人一家相濡以沫,儿孙合家欢、邻里亲情等东莞当代农村生活场景。制片人李洁认为,“所谓美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精神信念”。

《寻味东莞》的首播集不仅呈现了“端午美食”,还介绍了东莞美食与四季轮转关系。可以说,首播集的核心主题就是时间,所谓“时节是淬炼美味的秘诀”。节目在介绍春季时重点提到了艾草,东莞人将它与鸡蛋、鲫鱼搭配,做成清香鲜美的艾草煎蛋、艾草鲫鱼汤;夏季,重点介绍了荔枝、粽子、螃蟹的东莞人打开方式;秋季则是阴菜登场时间;冬季则是腊味。节目在介绍冬季时,提到了广东人的“家庭团聚”观念。莞式腊肠、清蒸腊猪头皮的制作过程都被呈现出来,还有外层富有韧劲,内里油润微甜的“金银润”等,都是东莞人对冬季的礼遇。冬至那天,家人齐聚一堂,享用冬团、萝卜粄、红薯糖水、咸丸组成的“冬四宝”,更是为忙碌一年的东莞人带来的慰藉,这一年便画上圆满句号。

【链接】

 东莞人纷纷“五星好评”

目前,《寻味东莞》在豆瓣平台还未开分,但目前的短评中,大部分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外地人想到东莞吃新奇又新鲜的美食,本地人则探讨了家常菜背后的文化。

@想在天上飞: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PainfulToast:土著第一次看本地的纪录片,和家人盆友远程看首播讨论真的太有意思了!画面真是享受!不过在本地人看来文案和bgm着实夸张了,好多东西没吃过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假东莞人。

@烧饼:被馋哭了!这真的是一部可以用眼睛吃的纪录片!镜头也很讲究,从宏观到细节,节奏把握得特别好。特别是黄油蟹这一段,口水都要流到屏幕上了,为东莞美食爆灯!

@王必胜:没想到我们东莞的腊肠、林旁粽也能出现在这样的美食大片中?震惊!节目拍得太棒了,没想到这些习以为常的美食也有这么多传承和故事。

编辑:二球
  • 旅游
  • 汽车
  • 科技
  • 文化
  • 美食

新政助推海南旅游复苏提质、领跑全国

  • “驿动的心” 带动乡村游、民宿游火起来 2020-05-13
  • 玩遍增城|亲测9条康养洗肺精品线路,诗意何止在远方 2020-04-29
  • 14家广东5A景区节前恢复开放!快来看哪些门票有优惠 2020-04-29
  • 疫后旅游业:微度假成主旋律,自驾游和短途高铁游受青睐 2020-03-28
  • 【春光好·春茶篇】品香茗,访茶之旅已在望 2020-03-23
  • 访谈 |后疫情时代,民宿业能更早迎来春天吗? 2020-03-14
  • 打卡 | 等你来遛娃,广州周边春游地① 2020-03-11
  • 【春光好·古镇篇(下)】春已不远,静待花开 2020-03-10

试驾奥迪Q3轿跑:个性与美感并存

  • 全新保时捷911 Targa 于深圳车展全球首秀 2020-06-22
  • 全新UR-V深圳区域上市 售价24.68万元起 2020-06-21
  • 几何C 粤港澳车展首发亮相,550km续航,补贴后预售价13.98万元起 2020-06-21
  • 东风Honda CIVIC Hatchback概念车亮相2020粤港澳大湾区车展 2020-06-21
  • 荣威iM8 Concept设计图曝光 造型极具科技感 2020-06-17
  • 荣威ER6内饰图首曝!续航里程605公里 2020-06-17
  • 试驾小鹏P7:实力超乎想象 2020-06-16
  • 售价28.98万-30.98万元 2020款帕杰罗·劲畅国内正式上市发售 2020-06-18

京东618下午两点销售金额达2392亿!展示消费增长六大趋势

  • 主播月均薪11220元 年轻女性比例78.2% 2020-06-23
  • 物语智能“问诊单” 让这个父亲节充满科技范儿 2020-06-23
  • 中国联通智慧客服南方中心落地韶关 2020-06-23
  • 广州可打“无人车” 高德打车联合文远知行上线Robotaxi 2020-06-23
  • 2020“红光奖”颁奖晚宴盛大举行!12项大奖隆重揭晓 2020-06-21
  • 爱奇艺与喜马拉雅推出“喜爱”联合会员:追剧听书 双倍快乐 2020-06-18
  • 被“骂”上热搜的一加到底是谁? 2020-06-18
  • 西湖论剑聚焦大数据与云安全 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安防体系 2020-06-17

独家访谈|哈金:在三个“李白”间游走的英文写作

  • 带你穿越千年,感受“契丹印象”:公主面具驸马璎珞亮相粤博 2020-06-16
  • 讲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大型话剧《深海》6月14日晚首演 2020-06-14
  • 《文学的日常》:跟随“镜头”走近这些一线大咖作家…… 2020-06-16
  • 在这里,他听不见世间喧嚣,却深知人情冷暖 2020-06-12
  • 定了!2020上海书展将于8月12日至18日如期举行 2020-06-16
  • 《三叉戟》原著作者吕铮:曾有人说写老炮儿没流量 2020-06-08
  • 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线上音乐会首邀观众现场观演 2020-06-08
  • 曹文轩:其实我早就转身了 2020-06-08

复工季宅家办公也要好好吃饭 广州餐厅外卖揾食攻略请收藏

  • 到始兴水晶寨,赴一份鲜美红嫩的杨梅之约 2020-06-01
  • 【美食】颜值实力双双在线,苹果诱惑你抵挡得住吗? 2020-05-14
  • “三南”佳肴 鲜而不同 2020-05-07
  • 又到一年春茶开采季,春茶价格相比往年有所下降 2020-04-01
  • VR全景、外卖优惠……星级酒店美食 为求“带货”花样百出 2020-03-27
  • 爱吃辣?麦当劳9.9元辣堡不限次! 2020-03-24
  • 各位女神,请收下这份甜蜜福利 2020-03-11
  • 小白瞬间变身美食达人!盘点疫情期最受欢迎半成品菜 2020-03-05
金羊图库
  • 印尼默拉皮火山喷发 火山灰柱高6千米
  • 北京大兴一社区对居民楼公共区域进行消杀
  • 重庆:强降雨致水位猛涨 金家坝水库开闸泄洪
  • 江西:高标准农田进入扬花抽穗期
  • 航拍山西运城盐湖
  • 吉林长春近百组大型彩灯照亮夜空
  • 湖南道县:清清水塘致富地
  • 浙江台州:杨丰山云雾缥缈 千亩梯田景美如画
新闻排行榜
羊晚24小时
北斗助推国产芯片发展 自主创新北斗芯片实现产业化
2020-06-23 09:44:28
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全力支持和配合涉港国安立法工作
2020-06-23 10:29:04
浙江:2023年起高考语数外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2020-06-23 09:44:28
韩国要求军舰岛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日本回应
2020-06-23 10:04:14
因拒绝使用政府推出的手机软件 印度化学家面临监禁
2020-06-23 10:03:49
返回顶部
数字报
精彩推荐 滚动 新闻 广州 广东 中国 娱乐 健康 体育 IT 财富 汽车 房产 美食 图集 生活 食安 科技 教育 军事
端午假期,寻味东莞
金羊网  作者:龚卫锋  2020-06-23


黄油蟹


桂味荔枝

林旁粽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6月14日,豆瓣评分高达9.2分的《风味人间》第二季收官,6月21日,城市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开播。当天,“稻来”纪录片团队的掌舵人陈晓卿发了微博:“这是稻来成立后的第一部作品,历时两年,终于得见观众。今晚九点半,各位请移步广东卫视,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同步,我们一起寻味。”美食家蔡澜也转发了微博。

继四年前的《寻味顺德》之后,岭南风味的新一轮探索之旅正式拉开帷幕:荔枝、腐皮豆浆、林旁粽、黄油蟹、阴菜、腊味、冬四宝……东莞美食全部C位出道!

过去的二十年来,东莞以高速发展的制造业闻名,但在“世界工厂”身份之外,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神奇的美食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寻味东莞》共三集,而首播集播出恰逢端午节前后,而节目中有大量端午节时令美食,想吃桂味荔枝、黄油蟹、林旁粽……端午节,来东莞吧!

A 端午假期,寻东莞美食

北方“甜粽子”和南方“咸粽子”之争,每年都会在端午节上演。而在《寻味东莞》首播集,节目展示了东莞本地形态万千、味道多样的林旁粽。林旁叶被编织成菜篮、鱼篓等造型,而不同造型有不同寓意:鱼篓状代表风调雨顺;枕头状寓意高枕无忧;菜篮状寓意丰衣足食;笔架状寓意小孩读书聪明上进。天然林旁叶富含与大米相同的芳香成分,因此林旁粽的风味有更加浓郁的稻谷香气。据悉,东莞本地人以往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期间做林旁粽,但到了今天,就连东莞本地年轻人都很少听说“林旁粽”。如果这个端午节,食客在东莞找不到林旁粽,别慌,东莞的裹蒸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裹蒸粽就是典型的南方“咸粽子”:脱皮的绿豆、咸蛋黄、五花腩肉裹满五香粉,然后被代表东莞市的莞草包裹,蒸煮出锅。

节目组甚至还为观众整理出一份端午节去东莞打卡美食的地图。例如,早餐要去万江街道喝腐皮豆浆。首播集介绍了腐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对广东人而言,腐竹的发音类似“富足”,是个吉祥的兆头。东莞从清朝就开始制作腐竹,手工腐竹作坊达几百家,如今只有片中介绍的森叔等几个人还在坚持手工制作腐竹。腐皮与豆浆一同盛入碗中,被称为“腐皮豆浆”,这是最地道的东莞早餐。白天,要去谢岗镇吃桂味荔枝。这里有着东莞海拔最高的银瓶山,这也是东莞历史最悠久的荔枝林之一。片中还介绍了岭南人吃荔枝的文化——由于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所以,“荔枝是树下的最好吃”,因为新鲜。午餐如何解决?要去位于东莞西南角的虎门吃螃蟹,这个季节可以吃膏蟹。成熟的青蟹,在夏秋之交最美味。现在夏至时节,如果能吃到千里挑一的“蟹中顶流”黄油蟹,那也算不虚此行了。

B 四季轮转,道东莞家常

与此前《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相似,《寻味东莞》也突出了人文性。首播节目呈现的都是东莞普通人对美食的理解。东莞是急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但东莞人从饮食到生活,仍保留着最传统的味道,甚至仪式感。无论是片中呈现的在荔枝林里忙碌的罗卫国,还是守护自己一方田地、用心制作阴菜的卢国华,都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荔枝”“阴菜”的段落,除了可以看到荔枝的开花、生长、成熟、收获,还有农人一家相濡以沫,儿孙合家欢、邻里亲情等东莞当代农村生活场景。制片人李洁认为,“所谓美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一方水土上人们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精神信念”。

《寻味东莞》的首播集不仅呈现了“端午美食”,还介绍了东莞美食与四季轮转关系。可以说,首播集的核心主题就是时间,所谓“时节是淬炼美味的秘诀”。节目在介绍春季时重点提到了艾草,东莞人将它与鸡蛋、鲫鱼搭配,做成清香鲜美的艾草煎蛋、艾草鲫鱼汤;夏季,重点介绍了荔枝、粽子、螃蟹的东莞人打开方式;秋季则是阴菜登场时间;冬季则是腊味。节目在介绍冬季时,提到了广东人的“家庭团聚”观念。莞式腊肠、清蒸腊猪头皮的制作过程都被呈现出来,还有外层富有韧劲,内里油润微甜的“金银润”等,都是东莞人对冬季的礼遇。冬至那天,家人齐聚一堂,享用冬团、萝卜粄、红薯糖水、咸丸组成的“冬四宝”,更是为忙碌一年的东莞人带来的慰藉,这一年便画上圆满句号。

【链接】

 东莞人纷纷“五星好评”

目前,《寻味东莞》在豆瓣平台还未开分,但目前的短评中,大部分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外地人想到东莞吃新奇又新鲜的美食,本地人则探讨了家常菜背后的文化。

@想在天上飞:我的天!我大东莞终于有姓名了吗!激动!下次大家可以根据这部纪录片来寻找东莞美食了。

@PainfulToast:土著第一次看本地的纪录片,和家人盆友远程看首播讨论真的太有意思了!画面真是享受!不过在本地人看来文案和bgm着实夸张了,好多东西没吃过以至于怀疑自己是假东莞人。

@烧饼:被馋哭了!这真的是一部可以用眼睛吃的纪录片!镜头也很讲究,从宏观到细节,节奏把握得特别好。特别是黄油蟹这一段,口水都要流到屏幕上了,为东莞美食爆灯!

@王必胜:没想到我们东莞的腊肠、林旁粽也能出现在这样的美食大片中?震惊!节目拍得太棒了,没想到这些习以为常的美食也有这么多传承和故事。

编辑:二球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
习近平:坚持厉行禁毒方针 打好禁毒人民战争 推动禁毒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16:29
这个梦想,习近平说要不懈追求!
17:02
六盘山下的誓言——来自宁夏的脱贫故事
12:21
揪出新冠病毒,“火眼”来啦!
09:06
广东高考今年有新变化! 考试入场时间改为考前60分钟
09:06
今年广东高考考场全部装空调 目前广州、深圳、珠海等8个地市已实现
09:06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发布预警:严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
09:06
小车走高速端午不免费 预计出行高峰在24日下午、25日上午
09:06
交通运输部:高速通行费优惠延长至12月31日
09:06
广东7月全面恢复公安交管业务
09:06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