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图/剧照
每个女人都会有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母亲的那一天。《春潮》则在此基础上多揭示了一种可能性:不光在自己身上,或许某一天,你还会在你女儿的身上看到你妈的影子。
《春潮》拍的是一家三代女人的病态关系,而郝蕾扮演的中年一代体现出了最多的病征。她阴郁且有自毁倾向,宁愿做单亲母亲也不愿走入正常的婚姻。她还对母亲有一种病态的反叛,譬如会在母亲在家排练节目时暗暗弄爆厨房水管,让母亲的聚会不得不提前收场。
相比起来,金燕玲扮演的姥姥和曲隽希扮演的外孙女似乎都健康得多。姥姥虽然过往婚姻不幸,但丧夫后却积极地把一段黄昏恋经营到开花结果。外孙女似乎也继承了姥姥那种自信强干的个性,当她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时,你甚至分不清这母女俩究竟谁更成熟。
但随着故事缓缓展开,你才会发现原来病得更重的却是那对祖孙俩。她们看似无恙正是因为她们从没意识到自己病了,而郝蕾扮演的郭建波之所以绝望正是因为她是这个家里唯一看清这个真相的人。
《春潮》的好,在于它拍伤害,却不去拍伤害本身,它只是把每个人受到伤害后的反应展示给你看。郭建波的母亲受的是时代和命运的伤害,而她受伤后的本能是将伤害加倍地传递给自己的女儿。郭建波是觉醒的一代,她想要中止这种传递,却发现或许为时已晚——她的女儿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伪善,正是因为她接受着来自母亲和外婆的双重伤害。即使尽力避免,郭建波实际上也成为了另一个伤害者。
相比起郭建波母亲不断用自我表达来强化自身行为的合理性,郭建波一直表现得很沉默。她真正开口之时也是全片最受争议之处——在母亲突然病倒后,她在病房的窗前面对虚无进行的7分钟独白。这段以书面语呈现的自白表面看满足了观众压抑良久的情感宣泄需求,实际上却传递出一种更彻底的绝望气息:因为很显然,郭建波从未指望能在母亲清醒时与她进行真正的沟通。
《春潮》的拍法更注重展示病征而非剖析病因。而且,最终它选择了不开药方。或者说,编剧兼导演杨荔钠根本就没找到药方。这或许才是《春潮》真正区别于其他原生家庭题材作品的根本。杨荔钠用细腻和写意掩盖了《春潮》实际上如解剖刀般锋利的本质,并不动声色地把过去影视剧里最爱的大结局——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爱就能和解——彻底归入了伪命题。
但这并不代表《春潮》就没意义。相反,它提醒我们从对亲密关系的病态依赖中解脱出来。真正束缚你的从来都不是关系本身,而你也从来只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