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什么是 “上头姐妹”“水油平衡”吗?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实习生 梁嘉颖
“dbq,这个ysh真的xswl。”社交网络上诸如此类的信息越来越多,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就像发密码电报;看的人更痛苦,读一条娱乐报道,就像解密电码。这种现象,近年在以娱乐圈为主要阵地的饭圈颇为流行,除了“拼音缩写”,还有一堆让不少已经被称为“老叔叔”“老阿姨”的85后看不懂的流行语,比如本命、墙头、香蜜女孩、镇魂女孩……最近,《亲爱的,热爱的》播出,“上头姐妹”应运而生;《归还世界给你》播出,又多出了“忆油未进”“水油平衡”等新造的流行语。
如果不看剧,你能看懂这些话的意思么?带着一系列问题,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广东财经大学研究流行语的钱珍老师,她从点到面深入分析了娱乐流行语的生产趋势及文化机制,揭开现象背后的“密码”。
难度初级
剧集衍生语
以往,剧集衍生语通常来源于角色的台词,剧集播出后,人们口耳相传,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如《还珠格格》带火了“皇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神探狄仁杰》带火了“元芳,你怎么看?”。但是,最近两年,网友把衍生语从台词中抽离出来,尝试造概念。
去年的热播古装剧《延禧攻略》,带火了“大猪蹄子”。聂远在剧中饰演有三宫六院的皇上,观众们认为他太花心了,于是用“猪脚”代称他,之后,观众慢慢觉得“大猪蹄子”更上口,于是就有了“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这句话。同样的造词逻辑,也用到了最近的热播剧《亲爱的,热爱的》中,由于男主角韩商言冷酷地向女主角佟年提出分手,观众一度用“大毛驴子”代称韩商言。
最近两年,剧集衍生语中出现了“代称粉丝”的倾向。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去年爆款剧《镇魂》播出期间,“嗑”演员朱一龙、白宇这对“兄弟CP”的女性观众有了“镇魂女孩”这一总称。紧接着,暑期爆款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和《延禧攻略》热播,当时看剧的粉丝被称为“香蜜女孩”和“卫龙女孩”。到了今年,当《亲爱的,热爱的》播出时,男主角李现人气暴涨,微博粉丝在该剧开播几天内迅速破1000万,因为这部剧变成李现粉丝的女性观众自称“现女友”。
此外,剧集衍生语里,会有一些二次元的造词元素介入,用于解释主角的人设。比如:腹黑、傲娇、萝莉、天然呆等。
吴亦凡带火“skr”
难度中级
综艺衍生语
热播综艺中也出现不少衍生语,多见于选秀类综艺。去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两档综艺带火了“C位出道”这一表述。“C位”这一概念最早出自日本“48系”偶像团体,在每年的总选举中,粉丝给偶像投票,成员将以最终投票排名结果,决定在新专辑中的站位,第一名就是C位(centre中心位),其中代表人物就是AKB48的“不动C”前田敦子。这个词传到中国后,随着这两档选秀节目引发全国的空前关注,“C位”的表述也火了。
在15年前,《超级女声》带火“PK”一词之后,综艺圈极少有英文代称流行。但最近两年,大量的英文代称在节目中流行,随着节目的火爆迅速出圈。《这就是街舞》中,用“battle”代替了“PK”。《中国有嘻哈》中,吴亦凡带火了“freestyle”一词,一时间,有人想表达“风格随意”的意思的时,总会脱口而出这个词。在《创造101》中,全民制作人不再用“选人”这种常规表述,而用“pick”;支持偶像不再说“我挺你”,而说“我给你打call”。有时候,英文代称也会进一步衍生。比如,在《中国新说唱》中,吴亦凡带火了“skr”。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Hiphop音乐的起源——灵魂乐,James Brown当年就会在自己的表演乐中即兴加入各种奇怪的叫声。然而,粉丝们做出来的表情包却利用了谐音,比如“热skr人了”“你真skr小机灵鬼”。
综艺中的热度担当也成了网友造流行语的灵感来源。在《创造101》播出期间,杨超越带火了“全村人的骄傲”等表述,而王菊更成了网友的“造词神器”——“大菊不妙”“菊式大好”“菊内人”“菊外人”。在《变形计》中,城市少年王境泽到农村后,撂下狠话说:“就是饿死也不会吃东西。”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啪啪打脸,不仅在农村家庭吃饭,还说了句:“真香。”于是,“真香”就成了流行语,表示某人预计的事情和最后的结果截然不同。
在综艺衍生语中,有不少饭圈热词介入,具备跨语际传播的特征。比如,韩圈的“忙内”,指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门面”,指偶像团体组合中最出色的、公认外貌最佳的成员。欧美圈的“flop”,指专辑销量遭遇滑铁卢,后也引申为明星人气急速下降等。
难度高级
拼音缩写语
如果说,剧集衍生语和综艺衍生语,对于85后的人群而言,听完解释还能勉强接受,用一用,感觉能跟上潮流,那么,当“拼音缩写”开始大面积进入00后网友的日常交际后,85后不服老都不行。
“拼音缩写语”的饭圈属性更加明显。粉丝留言中,曝光频率数一数二的词一定要知道,比如“yxh”,它指的是营销号,营销号被网友认为是有目的地传播信息、消费明星,所以大部分网友提到营销号的时候都带有贬义。常规的拼音缩写,联系语境,连蒙带猜也不难,比如dbq(对不起)、xjj(小姐姐)、xswl(笑死我了)、sk(生快)、pyq(朋友圈)、bhys(不好意思)、sjb(神经病)、djll(顶级流量)……
可怕的是,一些成语也成为网友的取样对象,要想看懂,没点知识面和想象力还真不行。比如:xfxy(腥风血雨),“隔半年发次微博也能引发xfxy”;zqsg(真情实感),“这部剧让我动了zqsg”。当然,方言也能被取样。比如,xxj(小学鸡),最早出自粤语,用于讽刺无聊的人,后来被粉丝引申出了“小可爱”的意思。用得比较多的还有yjgj(有句港句),即有句讲句,意为有一说一,有话直说。
一些拼音、英文字母夹杂的表述,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nbcs”是什么意思?恐怕外国人也不知道这是nobody cares(没人关心)的意思吧?
专家说法
语言自我更新和升级 是文化有活力的体现
语言应用很难限制,面对层出不穷的娱乐流行语,学术界又有哪些主流观点?研究流行语的钱珍老师对此做出解答。
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羊城晚报:从语言学角度看,dbq、xjj、zqsg这种算词么?
钱珍:学界对这类现象有一个描述,一般叫“网络流行语”。严格来说,这种拼音缩写不能称为词。学术界对什么是词有严格的定义,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读音、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我们把dbq这类叫缩略语。
羊城晚报:这类缩略语的流行,对以后语言词汇更新趋势会产生哪些影响?
钱珍:一些流行语会进入全民使用的范围,然后成为共同语的一部分,而且以后的网络流行语会越来越多。以前的网络流行语,短句较多,而现在一般是短语,有从长到短的趋势。这也反映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都越来越“懒”了,能少打字就少打字。
文化就是个“杂交系统”
羊城晚报:娱乐圈流行语现象在文化上有哪些解读?
钱珍:新创造的词汇或表达格式一直都很多,没有门槛,人人皆可新创造一个词,但是能传播出去、流传下来的很少。自媒体时代,巨大的传播力量,使得新词、新语的创造可以迅速被其他人知道并且使用,一批批新鲜表达层出不穷。
羊城晚报:一些亚文化圈层的“黑话”出圈后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这能不能理解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一种融合?
钱珍:是的,这两者之间一定会时不时互相“冲撞”一下。各种亚文化想要更大的地盘,其中的某些部分会被接纳,进入主流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个来源各异、时代层叠的“杂交系统”。
过度会造成“适应不良”
羊城晚报:娱乐流行语这两年的频繁更新,是个特例现象么?
钱珍:现在新词的扩散非常快。一个“表达”是有生命的,而现在“表达”的生命周期更短了,出生、扩散,然后继续扩散或是被其他取代,都很快。我之前带学生做过调查,比如某个年份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以前是以年为单位统计的,而现在感觉几个月就要换一批流行语。
羊城晚报:娱乐流行语的传播,对社会文化发展有弊端吗?
钱珍: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词,都是历史留存下来的流行语,比如,OK、革命。新词层出不穷并被迅速扩散传播,是文化有活力的表现。文化有活力,能自我更新和升级,总体是好事。不太好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新鲜表达的刺激,过度了可能会造成“适应不良”。也就是说,太多网络流行语集中进入你的表述系统,可能别人会不懂你在说什么。凡事都有一个适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