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合唱团: 天籁之音是怎样“合”成的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杨逸男 发表时间:2018-09-19 18:31

  从右至左为:合唱团指导老师高至凡、编曲徐聪、打击设计蒋进之。

 

  合唱团合影。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在9月10日的教师节中,刷屏朋友圈的不仅有对教师的祝福,还有这样一股清澈的声音——来自厦门六中合唱团的阿卡贝拉版本《夜空中最亮的星》(下称《夜空》)。

  这个超高传播量的音乐MV制作背后,有一群爱玩音乐的老师、困惑要不要退出的学霸、擅长四五种乐器的音乐艺术生等。而合唱团中所有成员都是00后的初中生。不过,对于如此高难度的阿卡贝拉动作打击乐,合唱团指导老师说,“要想复制推广,几乎是不可能的,成人更加做不到。”他们更想表达的是音乐带来的“青春能量”。

  近日,广州日报专访了厦门六中合唱团指导老师和合唱团学生成员,了解合唱团爆红背后的故事。

  这样超高难度的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打击乐竟是由一群初中生完成,不由得令人震惊,而合唱团的编曲徐聪却轻松地发来三个大笑表情。“加上打击节奏、多声部合唱、原歌曲的难度,(演唱)是很不容易的”。一起完成作品的主创成员除了厦门六中合唱团指导高至凡,还有徐聪,此外,他们也请来了专业的打击乐指导蒋进之。

  原本周末安排的合唱排练,因为台风而取消,但学生们晚上都会把布置的音乐作业录视频发给老师们看。

  爱玩音乐的老师

  1991年出生的高至凡是这群00后学生口中的“老高”。

  从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高至凡来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老师已经五年了。除了音乐课,他还担任合唱团的音乐指导。合唱团已成立23年,2000余人的初中生里,合唱团成员有60余人。

  从中遴选的阿卡贝拉成员均为初一初二学生。高至凡解释说,“初三还来唱歌?中考考砸我们不是完蛋了?”

  他总能想出一些“怪招”吸引孩子们进入音乐课堂,比如带些红酒软木塞到课堂,让学生咬住发音,训练腔体共鸣;或者让学生们用气息将纸片“吹”在墙上。

  作为音乐老师,高至凡也有“两把刷子”,钢琴、贝斯、电子琴、手鼓都能“玩得溜”,还担任高中部合唱团的管弦乐指挥。不过,学生们笑着“交代”,虽然“老高挺厉害”,但“不会当面夸他”。

  在音乐要求上,高至凡从不放松。“肯定是专业水准,我们可以给学生打十分,但按照一百分的水准来要求。”

  他也会经常请一些玩音乐的朋友来帮忙训练。“慢慢地,朋友的朋友也就成了老师。”徐聪就是这样加入厦门六中合唱团主创的。

  徐聪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接触音乐十几年,曾在合唱团唱男低音,去年4月和高至凡组建了新的阿卡贝拉成人乐团。在今年暑假合作《夜空》之前,他们已经推出了《稻香》《青花瓷》等阿卡贝拉合唱版本。

  《夜空》中令人惊艳的书本打击设计最初由高至凡和徐聪完成,在排练中不断更改,又邀请专门从事打击乐的蒋进之加入。“厦门市有一拨很好的音乐人,大家会互相钻研怎样玩音乐”。

  演绎“近景魔术”

  从去年9月厦门六中合唱团尝试阿卡贝拉以来,仅仅一年时间,合唱团已经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演唱会和央视录制。但徐聪觉得,合唱团的音乐表演更像一场“近景魔术”,是一种“亲切的、近距离的、小剧场表演”。

  这场魔术要求的道具和功夫可不简单。在音准、节奏的常规要求外,配合以书本为道具的打击动作,这是从未有过的尝试。

  蒋进之专门从事大剧院打击乐,一开始也犯难。“刚找到我的时候把我吓一跳。我在家琢磨了一个晚上,拿出书反复打。”

  徐聪推了推眼镜补充说,光找到适合打击排练的书,就花了整个下午。“把书当乐器,要互相传。不能要硬壳的,摩擦力大了,一失手就完蛋。还得质量好。”

  在打击动作的设计上,为了适合音乐,徐聪和高至凡几乎每次排练都在修改。学生们往往还没练熟,就要排练新的动作,私下里吐槽叫苦。

  从8月中旬开始,这些初中孩子除了往外跑各种兴趣班,还要回校参加音乐排练,周末的夜晚又多了一道音乐作业,“有时发给我们看,都已经接近十一点了”。三位老师很心疼,也很信任他们。“一边唱,一边拿书打节奏,书不能打歪,不能飞得太厉害,还要面不改色。我们都做不到。”

  为赶在教师节前出品,师生们安排了四天集训,每天四小时,直到“学生们脑子里只有标准的旋律和动作”。录制地点选在厦门市图书馆,从中午持续五六个小时。

  录音和摄影分开进行,编曲徐聪透露,“总共130多个音轨,现场这么多人数的配合是相当难的。”录音和摄影通过后期合成,才有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场难以复制的“近景魔术”。而更复杂的4分钟完整打击乐合唱视频,也将在未来一两周播出来。

  不简单的初中生

  学霸女低音:郑海雯

  擅长:钢琴、长号,自学吉他

  一个视频作业录98遍

  下课后6时30分开始采访,郑海雯已经做完了当天的作业。她十分淡定地说,“我速度比较快的。”

  每周末,除了语数外补习班,作为艺术生,她还要上声乐课。加入合唱团以来,郑海雯对自己要求更高了。

  早早做完作业的她很少把视频作业留在最后。“在家我先练15分钟,然后开始录。最多的一次录了98遍,一连贯的动作碰到一个地方不熟,可能突然打错,整段就得重新来。”

  但这些,合唱团成员间都有股默契,绝不跟“老高”提。“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要一个人出错,这个镜头就废掉了,经常重来。”加入合唱团以来,他们做的打击动作时长越来越久,打击难度越来越大。

  郑海雯是合唱团里响当当的学霸,基本上稳定在“班级前三,学校前十”。但合唱团的训练一度让她质疑时间是不是不够用了。

  “有一段时间的考试,语文都在110多分。班级最高分到120多分,有时130多分。语文差个一二十分,父母很着急。”父母认为合唱团耽误了周末补习时间,要求她退团,好在郑海雯在期末考中又回到了前几名的位置,才稳住了合唱团成员的身份。

  担任女低音的郑海雯对未来有更多的想法。她想在文化课上更努力,考取厦门最好的高中厦门一中。

  不过,合唱团里大家没有那么强的学业竞争意识,“一起玩音乐,对性格影响挺好的,不会那么害羞。”

  合唱团团长:孙晨

  擅长:小提琴、钢琴、萨克斯,自学尤克里里

  起床就打节拍,“我妈说我中毒了”

  孙晨的声音很甜美,在合唱团中负责女高主声部。合唱团逐渐火了之后,细心的性格让她被选为团长。

  和老师们接触多,她深受老师们热爱音乐的影响。“老高一天到晚都戴个耳机听音乐,听歌路子很广。”孙晨的手机软件里也有四五个音乐软件,流行音乐是最少的。

  她投入在合唱团的时间不算少,基本每次视频作业都要录制两个小时,有时甚至忘记了场合。她讲起一件趣事,“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天妈妈叫我起床,然后刚起床我这边就打(节拍),我妈说我中毒了!”

  一年下来,合唱团总共录制了六首歌,几乎一首比一首火。《夜空》的视频一出来,父母就“狂刷屏发朋友圈”,感慨“才刚发出去就1万多个赞了”,而参加过一些大型场面的孙晨却笑道:“我们觉得很正常啊,毕竟在外面也没有被认出来,哈哈。”

  孙晨喜欢慢慢地做作业,“每次做一点就做完啦。”除了音乐之外,她还在校学生会和英语话剧社活动。

  她很喜欢生物和地理课,但数学比较薄弱,“要花更多时间,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有点疲惫,“一想到眼前有这么多的事,就很害怕”。但在合唱团,她从不请假和缺席,明年的中考打算选择综合性更强的高中。更远的未来,她还想继续走音乐的道路。“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或者上海音乐学院,像音乐剧这种融合了唱歌和表演的。”合唱团,将是助力她梦想起飞的地方。

  近距离音乐表达, 让人觉得很亲切

  广州日报:视频出来后反响如何?

  合唱团老师:有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说,能不能给我们传授一些经验,让我们学校也做这样的乐团。其实这个东西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全方位保障。

  广州日报:现在在学校里做阿卡贝拉是不是一个趋势?

  合唱团老师:确实有一点这个风尚,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很酷、很好玩、吸引眼球。但我觉得阿卡贝拉其实是个很噱头性的东西,需要很多技术保障,它并不是很常规的音乐教育应该突出的。

  广州日报:这种形式难以被其他学校复制和推广?

  合唱团老师:从教育的方向来做,要把它系统化。其实就是回归到教育,把它分解成节奏、音准的教育,用一种很趣味性的东西做音乐训练,比如身体。只要把难度降下来,增加可操作性,可以用到教育方向。我们说的不可复制,是它的难度太大。

  广州日报:选曲的标准是什么?

  合唱团老师:第一不会选爱情歌曲。然后要很贴近生活和现代人的审美,并且符合合唱团的定位,传达青春、流行、小清新的气息。歌词表达的内容非常美。接下来会有一些原创的尝试。

  广州日报:为什么专注做少年阿卡贝拉?高中生或者成年人来做会不会简单些?

  合唱团老师:小孩子接触很难的东西比较容易。关键是把这种形式拆开来训练。

  广州日报:你觉得合唱团的MV为什么受欢迎?

  合唱团老师:我们是近距离的音乐表达,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广州日报:合唱团想表达什么?

  合唱团老师:想传达这样的能量:不是一个人自娱自乐,是跟一群人,包括各位老师、学生们、摄影制作团队不停地沟通互动,创作出一个好作品。

编辑:直谅
数字报

厦门六中合唱团: 天籁之音是怎样“合”成的

广州日报  作者:杨逸男  2018-09-19

  从右至左为:合唱团指导老师高至凡、编曲徐聪、打击设计蒋进之。

 

  合唱团合影。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指引我靠近你……”在9月10日的教师节中,刷屏朋友圈的不仅有对教师的祝福,还有这样一股清澈的声音——来自厦门六中合唱团的阿卡贝拉版本《夜空中最亮的星》(下称《夜空》)。

  这个超高传播量的音乐MV制作背后,有一群爱玩音乐的老师、困惑要不要退出的学霸、擅长四五种乐器的音乐艺术生等。而合唱团中所有成员都是00后的初中生。不过,对于如此高难度的阿卡贝拉动作打击乐,合唱团指导老师说,“要想复制推广,几乎是不可能的,成人更加做不到。”他们更想表达的是音乐带来的“青春能量”。

  近日,广州日报专访了厦门六中合唱团指导老师和合唱团学生成员,了解合唱团爆红背后的故事。

  这样超高难度的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打击乐竟是由一群初中生完成,不由得令人震惊,而合唱团的编曲徐聪却轻松地发来三个大笑表情。“加上打击节奏、多声部合唱、原歌曲的难度,(演唱)是很不容易的”。一起完成作品的主创成员除了厦门六中合唱团指导高至凡,还有徐聪,此外,他们也请来了专业的打击乐指导蒋进之。

  原本周末安排的合唱排练,因为台风而取消,但学生们晚上都会把布置的音乐作业录视频发给老师们看。

  爱玩音乐的老师

  1991年出生的高至凡是这群00后学生口中的“老高”。

  从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高至凡来到厦门六中担任音乐老师已经五年了。除了音乐课,他还担任合唱团的音乐指导。合唱团已成立23年,2000余人的初中生里,合唱团成员有60余人。

  从中遴选的阿卡贝拉成员均为初一初二学生。高至凡解释说,“初三还来唱歌?中考考砸我们不是完蛋了?”

  他总能想出一些“怪招”吸引孩子们进入音乐课堂,比如带些红酒软木塞到课堂,让学生咬住发音,训练腔体共鸣;或者让学生们用气息将纸片“吹”在墙上。

  作为音乐老师,高至凡也有“两把刷子”,钢琴、贝斯、电子琴、手鼓都能“玩得溜”,还担任高中部合唱团的管弦乐指挥。不过,学生们笑着“交代”,虽然“老高挺厉害”,但“不会当面夸他”。

  在音乐要求上,高至凡从不放松。“肯定是专业水准,我们可以给学生打十分,但按照一百分的水准来要求。”

  他也会经常请一些玩音乐的朋友来帮忙训练。“慢慢地,朋友的朋友也就成了老师。”徐聪就是这样加入厦门六中合唱团主创的。

  徐聪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接触音乐十几年,曾在合唱团唱男低音,去年4月和高至凡组建了新的阿卡贝拉成人乐团。在今年暑假合作《夜空》之前,他们已经推出了《稻香》《青花瓷》等阿卡贝拉合唱版本。

  《夜空》中令人惊艳的书本打击设计最初由高至凡和徐聪完成,在排练中不断更改,又邀请专门从事打击乐的蒋进之加入。“厦门市有一拨很好的音乐人,大家会互相钻研怎样玩音乐”。

  演绎“近景魔术”

  从去年9月厦门六中合唱团尝试阿卡贝拉以来,仅仅一年时间,合唱团已经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演唱会和央视录制。但徐聪觉得,合唱团的音乐表演更像一场“近景魔术”,是一种“亲切的、近距离的、小剧场表演”。

  这场魔术要求的道具和功夫可不简单。在音准、节奏的常规要求外,配合以书本为道具的打击动作,这是从未有过的尝试。

  蒋进之专门从事大剧院打击乐,一开始也犯难。“刚找到我的时候把我吓一跳。我在家琢磨了一个晚上,拿出书反复打。”

  徐聪推了推眼镜补充说,光找到适合打击排练的书,就花了整个下午。“把书当乐器,要互相传。不能要硬壳的,摩擦力大了,一失手就完蛋。还得质量好。”

  在打击动作的设计上,为了适合音乐,徐聪和高至凡几乎每次排练都在修改。学生们往往还没练熟,就要排练新的动作,私下里吐槽叫苦。

  从8月中旬开始,这些初中孩子除了往外跑各种兴趣班,还要回校参加音乐排练,周末的夜晚又多了一道音乐作业,“有时发给我们看,都已经接近十一点了”。三位老师很心疼,也很信任他们。“一边唱,一边拿书打节奏,书不能打歪,不能飞得太厉害,还要面不改色。我们都做不到。”

  为赶在教师节前出品,师生们安排了四天集训,每天四小时,直到“学生们脑子里只有标准的旋律和动作”。录制地点选在厦门市图书馆,从中午持续五六个小时。

  录音和摄影分开进行,编曲徐聪透露,“总共130多个音轨,现场这么多人数的配合是相当难的。”录音和摄影通过后期合成,才有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场难以复制的“近景魔术”。而更复杂的4分钟完整打击乐合唱视频,也将在未来一两周播出来。

  不简单的初中生

  学霸女低音:郑海雯

  擅长:钢琴、长号,自学吉他

  一个视频作业录98遍

  下课后6时30分开始采访,郑海雯已经做完了当天的作业。她十分淡定地说,“我速度比较快的。”

  每周末,除了语数外补习班,作为艺术生,她还要上声乐课。加入合唱团以来,郑海雯对自己要求更高了。

  早早做完作业的她很少把视频作业留在最后。“在家我先练15分钟,然后开始录。最多的一次录了98遍,一连贯的动作碰到一个地方不熟,可能突然打错,整段就得重新来。”

  但这些,合唱团成员间都有股默契,绝不跟“老高”提。“实际拍摄的时候,只要一个人出错,这个镜头就废掉了,经常重来。”加入合唱团以来,他们做的打击动作时长越来越久,打击难度越来越大。

  郑海雯是合唱团里响当当的学霸,基本上稳定在“班级前三,学校前十”。但合唱团的训练一度让她质疑时间是不是不够用了。

  “有一段时间的考试,语文都在110多分。班级最高分到120多分,有时130多分。语文差个一二十分,父母很着急。”父母认为合唱团耽误了周末补习时间,要求她退团,好在郑海雯在期末考中又回到了前几名的位置,才稳住了合唱团成员的身份。

  担任女低音的郑海雯对未来有更多的想法。她想在文化课上更努力,考取厦门最好的高中厦门一中。

  不过,合唱团里大家没有那么强的学业竞争意识,“一起玩音乐,对性格影响挺好的,不会那么害羞。”

  合唱团团长:孙晨

  擅长:小提琴、钢琴、萨克斯,自学尤克里里

  起床就打节拍,“我妈说我中毒了”

  孙晨的声音很甜美,在合唱团中负责女高主声部。合唱团逐渐火了之后,细心的性格让她被选为团长。

  和老师们接触多,她深受老师们热爱音乐的影响。“老高一天到晚都戴个耳机听音乐,听歌路子很广。”孙晨的手机软件里也有四五个音乐软件,流行音乐是最少的。

  她投入在合唱团的时间不算少,基本每次视频作业都要录制两个小时,有时甚至忘记了场合。她讲起一件趣事,“印象特别深刻,有一天妈妈叫我起床,然后刚起床我这边就打(节拍),我妈说我中毒了!”

  一年下来,合唱团总共录制了六首歌,几乎一首比一首火。《夜空》的视频一出来,父母就“狂刷屏发朋友圈”,感慨“才刚发出去就1万多个赞了”,而参加过一些大型场面的孙晨却笑道:“我们觉得很正常啊,毕竟在外面也没有被认出来,哈哈。”

  孙晨喜欢慢慢地做作业,“每次做一点就做完啦。”除了音乐之外,她还在校学生会和英语话剧社活动。

  她很喜欢生物和地理课,但数学比较薄弱,“要花更多时间,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有点疲惫,“一想到眼前有这么多的事,就很害怕”。但在合唱团,她从不请假和缺席,明年的中考打算选择综合性更强的高中。更远的未来,她还想继续走音乐的道路。“比如上海戏剧学院或者上海音乐学院,像音乐剧这种融合了唱歌和表演的。”合唱团,将是助力她梦想起飞的地方。

  近距离音乐表达, 让人觉得很亲切

  广州日报:视频出来后反响如何?

  合唱团老师:有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说,能不能给我们传授一些经验,让我们学校也做这样的乐团。其实这个东西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全方位保障。

  广州日报:现在在学校里做阿卡贝拉是不是一个趋势?

  合唱团老师:确实有一点这个风尚,大家觉得这个东西很酷、很好玩、吸引眼球。但我觉得阿卡贝拉其实是个很噱头性的东西,需要很多技术保障,它并不是很常规的音乐教育应该突出的。

  广州日报:这种形式难以被其他学校复制和推广?

  合唱团老师:从教育的方向来做,要把它系统化。其实就是回归到教育,把它分解成节奏、音准的教育,用一种很趣味性的东西做音乐训练,比如身体。只要把难度降下来,增加可操作性,可以用到教育方向。我们说的不可复制,是它的难度太大。

  广州日报:选曲的标准是什么?

  合唱团老师:第一不会选爱情歌曲。然后要很贴近生活和现代人的审美,并且符合合唱团的定位,传达青春、流行、小清新的气息。歌词表达的内容非常美。接下来会有一些原创的尝试。

  广州日报:为什么专注做少年阿卡贝拉?高中生或者成年人来做会不会简单些?

  合唱团老师:小孩子接触很难的东西比较容易。关键是把这种形式拆开来训练。

  广州日报:你觉得合唱团的MV为什么受欢迎?

  合唱团老师:我们是近距离的音乐表达,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广州日报:合唱团想表达什么?

  合唱团老师:想传达这样的能量:不是一个人自娱自乐,是跟一群人,包括各位老师、学生们、摄影制作团队不停地沟通互动,创作出一个好作品。

编辑:直谅
新闻排行版